怎样评价华东最大纺织大户-宝利嘉集团停产?




告社会各界和宝利嘉员工书 宝利嘉的各位员工和社会各界的朋友们: 今天宝利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让大家受苦了,受惊了。还有部分员工的工资和福利没有拿到手,也有社会各界朋友的借款没有还清楚,在这里本人表示真诚的道歉。以下是造成这些原因的基本情况和本人的看法: 1、自去年至今,宝利嘉集团被各家金融机构密集收贷,压贷计贰亿零柒佰伍拾万元整,设备租赁费壹亿多元,仅一年过程就减少了叁亿多元现金流。 2、六安、滁…




谢邀

本人从来没听过这个企业,更不是利益相关者,而且在理性分析这个企业的公司运作以及资金使用方面时言辞可能比较刻薄,利益相关者见到请见谅。

(一)先放结论:企业破产,根源在于老板盲目扩张,仅仅一味做大规模,没有寻求产品创新或产业链资源整合,造成系统性风险大增,而且是加权了银行信贷杠杆的系统性风险,在市场环境低迷的情况下,系统性风险爆发。第二个可能性的原因是企业自身负债结构的问题,资产项目中投资占比与债务项中长期债务的占比不相匹配,也就是所谓的短融长用,利于银行的短期资金进行长线的扩张投资,甚至不排除把资金投资到高风险高回报行业中。

(二)再分析原因:
致歉书全文只说明了一个理由,就是流动资金不足了。
流动资金不足的诱因:一是银行收贷,有两大笔钱,其中有一笔是设备租赁款;二是六安项目中,政府承诺的贷款支持没到位,造成六安开工不足,滁州项目投资4个车间,也是政府承诺的贷款支持没到位,差了2.4亿元。
综上,由于各个银行收贷,造成我公司流动资金紧缩,还造成企业开工率不足。

这边放个问题:运营了七年的六安公司,它的开工率是和市场销售关联关系更大些还是和资金的关联关系更大一些?


一、 先谈收贷,就算是夕阳产业,只要不是柯达这种生产被市场淘汰产品的公司,只要企业健康运作,金融机构不会无故收贷,特别是流动资金贷款,更是不会随意收回,一旦收回就意味了金融机构失去一个优质客户,又特别是在这个实业低迷,银行有钱都没地方贷的现状下。


设备租赁款,这个应该是设备融资租赁的款项。按照正常的操作流程,融资租赁款应该是由金融机构出钱购买设备,企业每个月付租金(其实就是利息),10年或20年后还清同时产权转移。本人猜想,这个所谓设备租赁款压贷应该就是滁州项目投资4个车间花了1亿多元先购置了设备,但融资租赁没谈下来而造成的。

二、再说那个协议承诺,说句不好听的,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什么条件都敢答应,一切为了GDP。再说回六安和滁州两个项目,根据上面开的脑洞,一亿多设备租赁款说的是滁州那几个车间投资的设备,而滁州一个车间需要政府解决的信贷资金6000万元,就差不多就是滁州项目每个车间的总投资金额,典型的利用自身品牌,借助政府关系,使用银行资金,借鸡生蛋。借力没有错,政府有政绩需求,企业有扩张需求,银行有盈利需求,于是,在前十年,一谈就拢。


但是,对于这么大一个企业来说,扩张时最核心的问题应该不是资金的问题,而是这个公司的市场销售是否能支撑起这么庞大的生产产能吗?如果可以支撑,那在运营及盈利模式合理的情况下,找银行做个5-10年的固定资产项目贷款,也是有可能的。


三、利用仓储物资发放员工福利,说得不是很清楚,在这估且认为是使用现有成品库存来抵债,这从侧面说明了企业存在库存积压的问题,那还是印证了是市场销售的问题。再说回前文的问题,那些子公司开工率不足真的是因为资金不足吗,还是企业自身认识到销售方面的乏力而减少生产,避免更大的损失呢?


(三)最后写点评论吧。


每一个企业的经营者为这个企业做的所有决策都应该是从企业利益出发。销量上去,产能不足时扩张;销量下滑,产能略微过剩时调整生产节奏,或者减少生产线开工,甚至裁撤员工。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通过企业的正常运作来盈利;而且都有一个前提,就是销售。


但是万一企业的经营者不图实利而追求虚名,盲目扩张,甚至过分依赖信贷资金进行扩张,会给整个企业的发展埋下隐患。


金融机构为什么会集中收贷,给几个可能的方向。比如新增投资项目的资金全都利用银行的短期资金,那不排除集团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高到一种可怕的地步,而市场供给过剩,企业的销售发展不利,任何一点都会让银行萌生退出的念头。在这个情况下,如果这个企业还有巨额的其它应收款的话……


奉劝各位企业家们,切勿冒进。就算你们是诸葛亮,在万一借不到东南风,反而引来西北风的时候,各位的蜀吴联盟又当如何呢?



继续说点吧。前年,几个小兄弟经常一起,钱多,吃喝嫖赌,无所事事,就想去苏北投资开织造厂,给家里也一个交代和留个名声。朋友介绍了某地的招商负责人,来回喝酒多次,人家明说:要去投资,绝对欢迎,去的话,贷款,招工什么全部给你摆平。。继续捣了阵浆糊,过些日子再喝酒,人家都说可以借五百万给哥们几个入股。后来几个兄弟赌的太凶,趴了。
后续听说当地去那边的某几个工厂,贷款?绝对没戏,然后过一阵子工人要涨工资,不然罢工。开不下去了,资金无以为继?找当初最熟的招商朋友,人家找个代理,超低价收了,人家安心收了出租。


这就是一群狼。


———————————————————————邀请我,我就来吐槽下。身边做纺织或者服装的朋友,大家只有一个认知,钱只是一个数字,钱进来了,赶紧付应付款,发工资,交税,公司账上基本不会留多少钱,那来来回回的钱都是别人的。现金流对我们这种欠账已经成为习惯的行业来说,无比无比重要。
很多纺织或者服装企业,一年就收两次钱,六七月份一次,年底一次。例如开春下一个棉衣订单,面料生产一个月,加上来回给客户确认,测试,两个月也正常。再成衣加工一个月到两个月,有一些都是成衣出货后一个月收到货款了再付给面料商。如此,就相当于半年付一次款。这半年的各种费用都是靠自己硬撑着。去年客户公司年会聚餐,遇到一服装厂老板明说:年底还有面料厂的800多万货款没付,因为付不出来。人家那是相当坦然,觉得相当正常。
还有,有时候成衣做好了,老外取消订单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这样大家都倒霉,每个环节都不能马上拿回货款。

说到底,面料,服装这行业,压根就不是按需生产的。有些刚开始做的品牌,脑袋一热,砸了一些钱进去,到时候卖不掉,一堆库存,到后期就是挖空心思去库存,便宜卖了,后续的产品怎么卖?想跟经销商说做期货,你一名不见经传的小牌子,拿什么跟人家谈。衣服卖不动,就连累面料生产商,货款不能及时回来已经是老天保佑,回不来的也算正常。朋友笑说以后普陀山拜菩萨,保佑人家衣服大卖就行了。真是讽刺,我们的命都不能自己做主也就算了,还要替人家祈福。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服装销售模式不行,可到底怎么改进,谁都不清楚。4年前美邦年利润10亿,今年出现亏损。
凛冬将至……一点没错。


说起贷款简直就是TMD搞笑。这两年不少的朋友遭遇收贷,有时候借高利息还贷,想着贷款再下来,谁知等贷款还进去后,银行就不贷给你了,或者只贷给你一点点。有企业在银行挂横幅,大骂银行的事情也不是没发生过。民生银行前年大举收贷,骂声一片,后续商家就联合起来全面抵制,于是至今民生都没在本地开设分理处。现在,银行一听到你是纺织企业想贷款,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
更为可笑的是,上个星期一朋友去农行办VISA 的卡,一说是纺织行业,人家直接回绝掉。
虽然是夕阳产业,好歹纺织服装提供了1亿多人的就业岗位,银行对这个行业就是赤裸裸的歧视。
也许上面说的那种一年结两次款的纺织公司,对银行来说风险真的很大。算毛利20%,去除公司开销,税务,工资等等,净利有10%撑死。一年两次结款总共才20%的净增长,而贷款虽然明面8%左右,实际上请客送礼,基本都在10以上。这种企业要我是银行,我也不会贷。可事实上贷给我们100万,能做1000万的销售额,信誉好,2000万也不是问题。而怎么做到这个销售额,都是靠各路供应商互相支持配合。钱准时能付给别人,别人也大力支持你。做生意,无论做大做小,重要的是现金流,账面上再怎么好看也没用。账面上的只是个数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