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通俗易懂的说「刚兑」?






谢邀(果然一答工作有关问题,邀请就会源源不绝=.=无奈脸)

刚兑,也就是刚性兑付,目前主要集中在银行保本理财产品、部分信托产品到期后,银行/信托公司必须要给投资者分配本金和收益,当理财计划/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银行/信托公司就不得不进行兜底处理。目前刚性兑付的规定并无法律依据,只是行业内一个争取客户的“约定俗成”,尤其在信托行业,刚兑是信托的牌照“标签”之一。

刚兑这个概念并不复杂,简单说就是“即便投资亏损,也能保本甚至保收益”。这样的好事,当然为国内投资者所喜欢。长期以来,监管层对刚兑的“事实支持”,主要是从维护金融稳定的目的出发,迁就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投资偏好,防止因为投资亏损引发社会风险。

但是,刚兑既能给信托行业带来相对稳固的客户基础,确保客户具有投资定力来购买资产流动性差、投资起点高的信托产品,也会带来包括违背净值保本保收益、滚动发行转移风险、推高融资方融资成本(因为连带担保)、兑付困难时自付或代付等乱象。实际上,从2014年开始,信托行业频频出现刚兑危机(2014年中诚信托“中诚-诚至金开1号信托”出现兑付危机,2015年华鑫信托“融鑫源4号能源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出现兑付危机 ,2016年国民信托“天津钢铁集团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A类第二期、第三期本息违约”引发兑付危机),信托意图去刚兑的努力已经转化成行业改革的动力。

也正是如此,2017年11月由“一行三会一局”联合发布的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要求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公允价值原则,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并同时给出了刚性兑付的认定标准。这条规定[1],对由刚兑带来的上述乱象予以了彻底纠正,并针对存款机构与非存款持牌机构进行了区分,强化了惩处规定。可以说,这是监管层对刚兑下达了“功能性终结”的判决书,待过渡期结束,令人五味杂陈的刚性兑付,或被彻底打破。

当然,多说一句,“打破刚兑”虽是针对银行和信托公司而来,但是实际的目标对象却是一般投资者。解读这一条应与资管新规第六条“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2]结合起来看。针对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买的时候只看高收益,一旦没有兑现就各种闹”的情绪,本次打破刚兑,即要以行政手段改变“风险在对方,损失不自担”的畸形状态:既将大量没有风险鉴别能力的不合格投资者拒之门外,提高合格投资者的准入标准;又帮助市场建立打破兜底的正确心态,能够让风险控制做得好的产品不因收益低而无人问津,有高收益的产品不因担心被迫刚性兑付而不敢推出。应该说,资管新规对投资者释放被筛选和再教育的信号,也是引导饱受刚兑困扰的银行和信托公司尽快端正心态、回归本源、安心服务。

综上,刚性兑付的现实合理性和历史作用不容否定,而在新时代强监管环境下,打破刚兑,推动银行和信托机构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本源,终结预期收益型产品,扭转净值型产品占比过低的局面,釜底抽薪地对投资者进行“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市场教育,已是势在必行,不可扭转。(偷闲码字,不当之处,请批评)


[1] 参见《资管新规》第十八条:打破刚性兑付监管要求

[2] 《资管新规》第六条:金融机构应当加强投资者教育,不断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打破刚性兑付。



先来看一看百度百科对于刚性兑付的解释:

“刚性兑付,就是信托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以及收益,当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
事实上,我国并没有哪项法律条文规定信托公司进行刚性兑付,这只是信托业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以上的解释有不全面的地方:目前刚性兑付实际上主要指的是银行,甚至包括了互联网金融平台等许多其他金融单位。但是也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国并没有哪项法律条文规定金融机构一定要进行刚性兑付,这只是一个不成文的行业规定。

这里笔者要指出一点,刚性兑付并不是强制性的规定,违反它只是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刚性兑付并不是指的一定要兑付!刚性兑付并不是指的一定要兑付!刚性兑付并不是指的一定要兑付!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比如近期陆金所的上亿元逾期,市场上广泛称其为打破互联网理财平台刚性兑付第一单。但是很显然,互联网理财平台过去也是有平台拒绝兑付的,只不过这些平台为之付出了惨重的后果,信用崩盘,要么清算,要么跑路了。而陆金所那么大的盘子,目前看来不太可能清盘或跑路,所以被称为了第一单。更重要的是,有着资管新规的不得刚性兑付要求作为挡箭牌,陆金所有极大可能不进行代为兑付,市场也需要观察陆金所的兑付情况,以及后续投资者对陆金所举措的反应,从而决定自身未来如何应对类似情况。所以,陆金所就被顶上了杠头,成为了所谓的“第一单”。

因此,刚性兑付其实只是行业内的潜规则,违背它会付出代价,这种代价甚至有可能惨重到倒闭,甚至终身市场禁入。但是刚性兑付依然是可以被打破的。

那么,目前市场上有哪些常见的刚性兑付呢?

1,银行理财产品,无论是保本还是非保本,一般都被默认为刚性兑付。这也是目前风险相对较小,但是存量极为巨大的一块,因为银行理财本身收益率较小,投资的也是比较稳健的资产,因此本身刚兑的压力不大,但是取消刚兑后一旦发生挤兑,挤兑的压力很大。

2,保险,带收益的保险产品。由于保监会严格规定了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向投资限额,保险产品刚兑与否,其实问题不大,事实上,随着保险资金进入股票也受到了限制,保险公司目前依然有三亿注册资金等非常多的限制,保险产品的风险依然是相对低的。

3,互联网理财产品,例如陆金所、余额宝等。没错,就是余额宝,余额宝就是典型的默认刚性兑付的产品,余额宝的产品说明中没有一个字提到保本或刚性兑付,但是许多投资者都是当他是保本投资的,虽然从余额宝的投向来说,它所投资的货币基金本身发生亏损的可能性就几乎没有,但是了解金融的应该知道,金融产品的风险不止是市场风险,还有操作风险、合规风险、道德风险等等,这些风险的发生导致了余额宝亏损的话,所有投资者只不过是幻想中的刚性兑付,余额宝和阿里巴巴是不需要承担合同法上的责任的,也不需要保本,陆金所之流的风险就更大了。

基金和信托的刚性兑付早已被打破,这里不多做赘述。

以上就是关于刚兑的解释和展开。总结来说,刚兑指的就是刚性兑付,是特定金融行业内机构对发行的产品提供无条件兑付的行业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