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是不是生育孩子,针对个人




试分析个体没有生育小孩对个人的物质生活与社会经济的影响。此处单讨论经济层面的影响,不涉及社会学人权及自由,请勿扩大议论范围。





跑个题。。。

最近公司里的同事在议论自己的孩子,聊起了现在孩子的现状。本人刚结婚不久,近段时间肯定没有要孩子的打算,但是听了同事的议论还是挺发憷的。。。

如果生孩子吧,父母总是希望力所能及的给孩子最好的,这个出发点肯定没错吧。很多答案上写着孩子的教育国家来养,说实话,我是不赞同的。本人90后,我们这一代送到公立学校,从小学到大没问题,至少我觉得我从小的竞争环境存在,但不是很激烈,基本上在高中之前年级里考个前十应该不成问题。上了高中,成绩比较一般,但考个985还是很easy的。

我从小到大几乎没补过课,至少比较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补课来说,我爸妈算过一笔账,我大学之前,在课外教育上花的钱大概就是一万出头点,这在现在的上海教育市场上来说已经算很少了。话说回来,我很难想象,如果我的孩子出生了,ta的教育需要花费多少。我妈本身是个公立小学的老师,教书育人还算负责,但公立小学的师资的确良莠不齐。说实话,自认为还是要上私立小学来的放心,尤其是家长没有很多时间管教孩子的话。我一直觉得,如果不是我妈是小学老师从小盯着我的话,我大概从小贪玩就跑偏了。。。

如果在上海上私立小学,这笔高昂的开支是不是一种负担呢?我家附近有锁不错的私立小学,还仅仅只是私立,并不是贵族或者国际学校,单单一个学期的学费就是五六万。如果说,学费咬咬牙还能坚持的话,那我举个例子。现在的孩子生日开party是要宴请班上的同学的,有孩子开生日party租了个别墅,另一个孩子跟风就需要游艇。这是真事,但或许太极端了。但在现如今的社会风气下,难道不是一个缩影么。我小时候放假可是在外头野的,翻墙,踢球砸破玻璃的事情没少干。而现在的孩子从小抱着iPad长大,好吃好喝不劳动。娇生惯养了还要担着读不出书的风险,至少我读书的时候是心无旁骛的那种。

其实,我很恐惧生孩子,更主要的是因为,我本身是个很没有耐心的人,我也没有信心把孩子培养的多优秀。但其实,孩子是个鲜活生命,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人,经历的大毛小病,锦衣玉食或是粗茶淡饭都是次要的,作为家长还要树立孩子正确的三观,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在孩子思想的培养上不出现任何错误和闪失,做到如此精确实在太难了。

一次投资的失败无非只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一个孩子的失败往往要负担全家人一辈子的阴影。不生孩子往往不是剩下多少钱来供自己吃喝玩乐,说实话,我对物质的欲望很低,收入的结余很多也不知道如何花销,但万一没有把一个人培养好,不是经济的问题。

我再次承认我跑题了。。。




为什么我们要生孩子?

生孩子带来什么?

一个生孩子的社会与一个不生孩子的社会有何不同?

这几个,是经济学家一直考虑的问题,本文将列出一个模型来讨论这几个问题。

=========================================================================

首先,经典的模型刻画当然是OLG(overlapping generation)model。这里呢,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详述这个模型,但大致内容是要说的,但是没关系,好歹能让没学过经济学的人理解。

这个模型啊,翻译的我觉得很有水准,叫世代交叠模型。

啥叫世代交叠模型呢?就是啊,天地初开,有了第一个人,他叫小明。这个小明很可怜,它在这个世界上只能活两天。(相比于Ramsey Model 里面那个能长生不老的小刚,小明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第一天,上天掉下来一个初始资本,然后上帝对小明说,小明呀,以后呀不光要考虑历史进程,跟要考虑个人努力了呀。这下小明慌了,开始使劲工作。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操作机器,赚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小明很开心,觉得自己已经要走向人生巅峰了,于是它过上了发下工资就去浪的日子。

第二天,小明悲催地发现自己老了。老了意味着什么?自己那双能够旋转的大手已经没法再带领他发家致富了!小明想了想,年纪一把,没老婆没孩子,更重要的是第一天赚的钱都那去浪了。他仰天长啸觉得人生无望,于是按动了时光机回到了第一天。。。

第一天,小明回来了,知道自己不能在这么浪下去了,于是他做了两件事。首先,他把自己的钱存起来了一部分;另外,他向上帝祈祷,上帝啊,给我个白富美,我要生个娃。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上帝听到了小明内心深处的呐喊,于是。。。给他直接丢下来一个娃。。。上帝看来,你小子要老婆不就是为了生孩子吗?搞那么麻烦干啥,净增加假设搞得我算不出来,砍掉砍掉,直接给你个娃算了。小明很蛋疼,这么个娃,毛色还是原谅绿,实在是爱不起来。但是转念一想,小算盘一打,还是笑呵呵地认儿子去,还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叫小明II。

又到了第二天,小明又老了,他失去了工作,但这次笑呵呵(滑稽)。为什么呢?一方面,他第一天存了钱,第二天可以花。另一方面,他第一天存的钱变成了投资,可以租给儿子,他自己吃利息。

这样,虽然小明根本不爱他的儿子,但他通过和儿子交易,完美地度过了这一生。

随后的第三天第四天,乃至第无穷天,小明的子孙们重复着他的故事。他们通过把自己的第一期收入进行分配和投资,通过与下一代的分工,最终达到了个人最优(虽然存在整体动态无效率)。


在其中,人们是理性的,并且对生养下一代没有任何直接需求。然而由于对一生消费的最优化和和劳动力的易失性,人们不得不与下一代进行交易。这是经济学家们人为的人类代际交换,生养孩子的本质。

========================================================================

事实上,这个模型侧重于考虑世代交叠对于经济体的影响。它还有很多改版,比如有的版本将模型扩展一期,强调第一期年轻人仍无法工作,他们需要老年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也就是教育。有的强调一个人的生存必须有两种物品,一种是可以保存的金钱,一种是不可保存的自我照顾能力。老年人在年轻时努力工作,而在年迈时为了维持自身生存,不得不将自己年轻时攒下的钱与年轻人持有的照顾能力做交换。

其实直到现在,已经可以回答题主的问题。

如果不养育下一代,对于个人来说,物质上并没有影响,因为人们可以依赖对第一期的储蓄达到两期现值最优。

但是,首先,根据扩展模型的描述,这些人无法获得后代对他们的养老,也就是照顾能力。这会使得他们无法生存。而如果考虑现实问题,找保姆或者进疗养院,这本质上是让别人的孩子给你养老,养老市场需求增加,价格也增加。

其次,如果不生育的人数增加,社会的人口增长率下降,这会增加年轻人的平均工资。然而,老年人收入的一部分由利息,也就是资本利得带来。年轻人的工资提升将不可避免地降低资本的边际回报率,也就是说宏观上看利率下跌,老年人的利息收益因此而受损。

最后,如果大家都不生育,老年人的存款将因为社会失去产出而毫无意义。

==========================================================================

另外再提两个别的建模方式,当年上学的时候学过一个模型。把对孩子的需求直接写进效用函数。设计的很蠢,大家看看,也是种思路。




另外,还有一篇论文是 Children as Public Goods ,深入地讨论了孩子作为公共物品的一些特质和影响, 我记得百晓知道上有人提到过,不想看论文的也可以搜一搜。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