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行业有哪些负能量?
本人无意引战,负能量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各行各业都有一定的负能量,百晓知道上也有类似问题。 希望诸位多多分享,也能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更加立体化的认识自己的专业or行业。 下面“柠檬草”的那个回答,你就别来回答了,那张表直接给数字却把任何条件都给打码了,为什么不考虑考虑某公司同级的薪水,为什么不考虑同样工作年限其他行业的薪水。拿个通篇打码的表就上来哄人了,真是好学生。
最近这种问题真的多,可以反映财务从业人员因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基层岗位逐渐收缩、底层财务泛滥待遇被挤压等等一系列现状产生的焦虑,对未来没信心,让有些老财务分享一些经验,让正在观望或者没毕业的学生看到财务的坑,早做打算,别鸡汤灌多了,进来一干,发现根本不是你想的那样,时间也耽误了,到时候算谁的?这是好事。
谈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把财务分为两条线,一条合规一条运营,这是前提,因为两者的工作内容差别是巨大的,不能一概而论。
合规:它更像是一个法律相关的工作,主要围绕着各种法律法规干活,核算、审计、一级市场相关业务都在这一层。下面举两个例子。
例1:你是一个企业财务,老板买了一批原料用于生产,对方为了偷税漏税不开发票给你优惠,咱们别声张。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没发票入账就不能走正常采购,不然税务局查到你就是个问题,那么这时候有经验的老会计就告诉你了:材料入库不走账,直接把这笔采购款挂在老板个人借款,然后年终拆东墙补西墙,过一下银行继续借出去(因为税务有可能认定为利润分配,还是要缴税),这样就蒙混过关了。
例2:你是一个审计,在审计的过程中发现财务居然对固定资产的减值做了转回(目的是操纵利润,去年利润达标,提前提一波减值压一压,今年利润不够往回一转,总经理达成了业绩标准,全公司日子还不是美滋滋?),于是你找到财务经理说,你们这个胆子也太大了吧,这可是准则硬性规定,要不你们考虑考虑存货?
我们可以看到,合规财务一辈子都在和准则法条打交道,肚子里法规政策烂熟,加上各种对付外部(税务、银行、证监会等)的经验和手段,帮助公司达成财务报告、避税、融资等需求。
合规财务的好处是:它真的是一个很专业的领域,需要多年的打磨和积累,20多的年轻人如果不是家里有资源,根本不可能把你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财务淘汰(纯核算除外),虽然有时候比较累,但是待遇(和土木、化工、机械相比)还是不错的,旱涝保收,没有业绩压力。
合规财务的坏处是:门槛真的高,如果你是二本专科的学生,干合规财务是需要费上一番功夫的,首先你起步得是一个有证券审计资格的大所或者上市公司、大型集团的财务,其次就是CPA最好到手,同时还需要你有一定的对外公关能力,性格不能太闷骚,要不然真的不太好发展。
这里要强调一下底层合规(核算、做账的、背锅侠随便怎么叫),大多数财务苦逼的源头,说说为什么最好不要做普通企业核算:
1.基因:一个企业,每个部门都有它的分工,比如销售部负责销售公司产品,工厂负责生产,质检负责产品检验等等,那么会计部门它的核心职能是什么?用报表反映整个公司发生了什么事。而现在这个职能被计算机干掉了一大半,二十年前老会计们都在纸上写写画画,做账、编流量表、试算平衡这都是很需要体力和技术含量的活,一个工厂说不定能招一百个财务在那干的热火朝天。但现在有了财务软件甚至共享中心,分录一写自动结账,又快又方便。原来10个人干的活可能只需要一个人就能轻轻松松完成,没错,计算机替代不了所有核算,但是它能大幅度提高你找工作的门槛,以前需要10个,现在就需要1个,满大街都是会做账的,有中级的和没中级的我要哪个?
2.风险:外行都知道,你这个会计干的好不好的衡量标准是什么?会不会避税绝对是排在第一位,但是避税的背后是什么呢?假账,无限的假账(税务筹划不在此列,仅讨论核算层面的低级手段),不论公司大小,上市公司也不少见,最后还是做假账的会计死的最惨,钱也没落多少。如果你认识税务稽查人员,他们就会告诉你,只要查,没有企业是干净的。虽然不是人人都有吃牢饭的风险,但是和其他职业比,这个风险可以说很大了。而你光做会计,从总账往上基本避不开税务。
3.认可度:会计们或多或少的都有些傲气,对啊,我们的知识体系可是堪比法律,虽然比不上数学物理那么难,但也不简单啊,随便一个证就是三大本六大本的书,不熬个上千小时基本是不出成果的。但是很可惜,这个社会很现实,在别人眼里,你一本账做的堪称艺术品,老板看不懂,在业务部门的人眼里你也就是个做账的,还不如别人出个单子价值大。甚至有的时候因为大部分财务人员本身视野上的局限性,过度强调规则,被认为是“拿着鸡毛当令箭”,不招人待见。
所以,综上所述,核算的前景真的不容乐观,如果你要在企业发展,最好走运营财务方向,也就是现在大力推举的管理会计。
运营(不是互联网那个运营):它的本质就是借助会计学这个讲故事的功能再加以拓展,借助各种报表和数据统计工具发现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展现,辅助领导决策或者自己提出合理化建议改进。只要是内部管理手段,内控、预算、成本等等都可以装在这个筐里,它跟合规财务的关系像是内账和外账,合规是外账,用来粉饰和忽悠别人达成企业的目的。而运营就是内账,你再忽悠再造假,但是别把自己也骗沟里去了,真实数据自己还是要备一份,企业出现了什么问题还得解决不是?
例:你意识到了你不能光躺在账本里,应该去基层了解核心业务,于是你下了车间,观察完成产成品需要几道工艺,以成本会计为基础,了解每月工厂的吞吐量,通过销售额了解你们每月能卖多少,天气不好、零售点做活动、材料价格上涨、领导他奶奶早产等等要素对销售额、利润、成本有什么影响。然后通过预算、管理建议报告、内控调整等手段进行一系列的控制,采购拿着100个材料审批找你签字,你认为虽然没有超出预算,但是据你了解工厂的吞吐只有50,如果批了,可能会产生仓储成本上升和资金占用的问题,另外也不存在大额订单提前备料等问题,于是你选择先扣单,找相关部门沟通后再做决定。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运营财务是一个非标准化的领域,它怎么做,如何做,完全取决于企业的行业和实际情况,比如有的公司预算非常正规,各部门都有完整的数据报送手续,过几道审批最终拍板,有的公司可能就是个资金计划,各部门算算这个月花多少钱往财务一报完事,但是他们都叫预算。没有严格的规则来限制,控制手段也五花八门,只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行业经验和管理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就大大超过准则法规了。
运营财务的好处是:接地气,虽然收益不如销售来的那般直观,但是很多老板已经明白你在干什么,创造了什么价值了。同时用脑子和经验解决问题的比重上升,行业经验更是需要通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技能壁垒,暂时看不到被年轻人和计算机替代的可能。最后风险比较小,内部报告错个数顶多被领导臭骂一顿,考核一下,不至于有吃牢饭的危险。
运营财务的坏处是:
1.比核算劳心:评论里有个同志已经吐槽过了,很累,从生理到心理,但是这条你可以安慰自己,哪个工作不加班?哪个工作不累呢?起码还在坐办公室,比野外、工地、实验室的还是好不少。
2.需要思路:我们大多数财务在对业务重要性的理解还是非常欠缺的,通常是只管考证和会计处理,有时候甚至为了考证连工作都是随便应付,殊不知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证到手了还有点收获,如果没到手连工作技能也荒废了,接下来的路会很难走。很多财务都不愿意去基层,觉得车间工艺和我有毛关系?超市库存多少有什么影响?不了解行业,只站在合规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导致了和业务部门难沟通,鸡同鸭讲,给别的部门留下了“财务怎么这么讨厌”的映像。但是大部分财务下了车间去了仓库也不知道怎么学习和了解,还是抓瞎,所以关于学习业务的思路不是那么好获得的,需要一个好的领路人指点。
3.难定位:不是所有企业都会有财务管理部门,大多数还是跟会计部揉在一起,核算和管理一起搞,所以你到底是一个核算还是一个运营财务,很难区分。另外结合第二条,我们知道财务一定要理解业务,把自己放在一个支持部门的位置上 ,和其他部门相辅相成,但是这也有一个度,且不是很好把握,有些财务管着管着就管到生产、销售、物流、质检的职能上了,比如一个超市财务,可以通过分析销售额判断企业的业绩,但严格来讲这属于营运的职能,一个施工项目财务可以进行工地成本分析和控制,但其实有的企业是工程造价在做,这个时候财务的位置就略显尴尬,需要找到自己应该负责的部分。
4.借力:通过第三条我们可以推出,核心部分我们不能插手太多,很多工作其实还是由其他部门来主导的,财务仅仅起到一个整合和推动作用,这就需要借力,所以很考察你的沟通能力,靠你对行业和业务的理解,和其他部门撕逼。如果领导不支持,其他部门不待见,你这个工作就进行不了。
5.摊子太大:行业要了解,供应链要学习,VBA和PPT最好带上,还得多练沟通等软技能,考证还不能不考,在企业起码得有个中级吧?但是如果你学过CPA或者中级教材,就会发现主流财务的定位还是以合规为主,这些考试教材的内容多是政策法规准则,财管和战略虽然涉及了部分企业管理知识,但是一是讲的太浅显,十几个话题缩在一本500页的书里,根本展不开。二是话题太大太飘,好像只有上市公司和大型集团才叫企业(这个是很多商科教材的通病,管理学甚至能讲到跨国集团之间的种族歧视问题)。三是学习是以考试通过为目的推动的,好处确实是能逼着你学,但是坏处也很明显,为了通过考试,很多人没时间也没意识深入钻研。所以导致了该学的东西太多又没精力学,却要花大把时间去学不太能用的上的知识,比较分裂。
以上就是个人对财务发展路径的见解了,跑题已经跑的没边了,由于本人自身水平有限,也没有一级市场和知名外企的从业经验,所以有些地方肯定会和大家的认知产生冲突,欢迎指正。
另外对于问“考XX有出路吗?去XX有出路吗?求指点。”这种问题的同志,我想你们应该认识到一个问题,外人是不能帮你做规划的,哪怕最了解你的父母,也不能保证让你避开所有坑,何况一个不了解你的外人。
比如说会计吧里有人考8次从业都过不了,雁渡寒潭里却有人能半年过CPA6门,你同时告诉这两个人:考CPA和上财MPACC然后八大里打磨一下找个小券商是坠好的,让会计吧这人一辈子就憋在一张证上,生不如死,这个合适吗?再比如说一个人性格内向,不敢和别人说话,另一个人八面玲珑,以交际为乐,你直接摆一个公关财务的活给他们干,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我认为还是需要自己找答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都千差万别,独立思考,多看书,多实践,多吸收别人的经验,根据自己的自身条件定位才是最好的。
这个问题负能量太多,导致我一度屏蔽不去看,更别说回答了。
但是昨天晚上发生了一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所以在这里胡乱说两句,大家见谅。
(由于我是干审计的,我站在审计的角度说说会计这个行业)
昨天我一个考CFA哥们问我:企业亏损后不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是否是利空/负面消息?
我说:我们审计一般只干一件事,那就是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金额,至于它传递出来的信息,我们不管.
但是哥们不懂,我想了一下,从最源头的为什么产生这个东西一直到这个东西什么情况会利好,什么情况是利空都讲了一遍。(干审计的都知道他传递出来的信息面,但是我们审计报告是不会涉及这些判断的。)
哥们说:有个cpa在身边真好.
而我只能苦笑,因为正是上面标粗那句话突然击中了我。
我发现如果放在现代产业结构里面来看,审计/会计应该就是我们的“制造”环节,也就是利润极其低下的环节,或者说是微笑曲线的底部。
它负责把东西做出来,但是之后要怎么包装怎么卖就不管了。
其实你也能看到比较多干审计/会计的人性格比较类似,喜欢“埋头干实事”
审计/会计有规章,很多东西是死的,那么也让很多东西有规可循,对于爱“埋头干实事”的人来说再好不过了,不用那么多人情世故,不用那么多机关算尽,我按章办事,我是专业人员,请您尊重我,我告诉你这么做准没错。
但就是因为这样,审计/会计的议价能力很低,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会计人员的薪酬普遍不高,审计在企业IPO的大蛋糕里能分到的也比较少。
这跟制造环节有点像,你买了多少原材料和机器设备,做出来的产成品,成本是切切实实可以算出来的,这个东西成本是1块就是1块。
但是销售环节不一样,比如券商或者咨询业等行业,我可以把成本1块的东西包装成100块来卖,能卖出去是我的本事,中间99块钱的差价就到手了。
我们有时嘲笑券商爱吹牛逼,其实可能也是我们在这方面能力缺失的一种体现。
有不少审计人并不局限于知道怎么算,也会思考怎么办。他们很优秀,所以做得好的有些在审计行业做了合伙人,但更多人选择跳槽去做券商、风投等金融行业。
这个行业有点像黄埔军校,里面训练出来的人个个是人才,但是人才都为别的事情做贡献,这个行业自身的发展却没怎么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