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保本」的私募基金,是不是真正能成功保
手头有点现金 正好有个朋友做私募 说有一种是 保本 不知是否可信
一说到私募,很多人脑子里第一刻冒出来的就是股票,二级市场,公奔私的王亚伟 ,还有穿着白大褂的徐翔 。提到翔哥,我个人实际上是比较崇拜的,虽然我自己做股票连条渣都算不上,并不妨碍对其手段的欣赏。说回私募,其实,私募又岂是单单指做股票的那些而已。相对来说做二级市场的私募,其实已经要干净得多得多了,它们被称为“阳光私募”。我后面说的私募,都是把“阳光私募”排除在外的其他类型。其实大多数人接触到的私募都是一些固定收益型的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因为投资标的的不同五花八门,有什么票据,保理,融资租赁,也会有些公司做债券,甚至做一些FOF基金。甚至于有的公司能把私募股权投资,也就是常说的PE做成固定收益型。在固定收益理财市场上,现在主要的机构主要是银行,信托,券商资管的A类份额,公募里的债券型基金也算,货币基金,私募还有P2P。整个市场环境简单就是这样了。
地点深圳南山,时间15年3月
走进了人生的第一家公司,一家私募基金,做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在南山科技园,占了某栋大厦的的半层楼。公司装修得颇为华丽,当时我是不觉得的,少不更事地以为所有公司都应该装修成这样,直到在离开了私募去其他行业,才知道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装修成这样。公司进门便是一个很宽敞的大厅,右边靠墙摆放着一个巨大的鱼缸,鱼缸里面养着几条不知道名字但一眼就能看出价值不菲的热带鱼。正对着大门是长约4米的前台,当我抬头看到桌后面正优雅地坐着的两个人时,我确定那一刻,我是呆了两秒钟。这个世界,女人的漂亮,对于男人来说只分两种,前一种是你恨不得马上把她拦腰抱起登塌寻欢,而后一种你只想安安静静地和她谈一段很长时间的恋爱,然后风风光光、趾高气扬地把她娶回家一辈子。看见她们的时候,我确定这是公司有意为之,两人都在二十四五之间,同样是恰好年华,一个让人心血躁动,另一个却让安静下来不敢妄动。若单论颜值,二人已能堪称美女,然而两人端坐着散发出来的那由内而外的气质,竟也是让人倍感舒服,也是在后来才知道这二位一个是从西南地区某985艺术学院毕业,另一个也是广州某音乐学院的才女。靠近阳台的地方被公司开辟了一块20个平左右的吧台区,后面的架子上摆放着各种高档红酒香槟,吧台前则是摆上了三张玻璃桌,每张桌子由四张藤椅围绕着,看上去颇具格调,坐在椅子上往阳台方向望去,是一片空旷的蓝天和一些高大灌木的绿色树顶。
公司的培训颇为严格,涉及对行业,对公司,对职场礼仪各个方面,培训内容要烂熟于心,培训结束了要进行考核,考核分笔试和面试两种,通过了才能留下来。期间和周围的人一聊,好家伙,原来公司对学历的要求竟然颇为不低,全员本科以上,其中不乏985、211,还有几个海龟,要知道这可只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公司啊。一个星期的培训后,对这行的情况也就大致有了一个了解了。那时候我所去的那个地方只是公司的一个分公司而已,公司在深圳罗湖和福田还各有一家分公司,而这两个分公司的办公环境更好,分别占了一层楼。此外在上海,广西的南宁,新疆的是哪儿忘了,还有三个分公司在。看到后面两个分公司所在地区,可能会有人会很有疑问了,南宁和新疆,这种地方开公司能好做么。因为清楚私募的人都知道,私募对投资者的资产情况是有要求的,私募公司本身的高净值客户在三四五线城市注定不会太多,单次投资额在100W以上的客户在这些地方确实不容易找。然而,虽然北上广深占据了80%的私募公司,这两年私募的扩张趋势却是偏偏是在向这些三四五线城市流动。一方面随着市场格局在固化,一些不是很有名气的公司在北上深三个城市的空间越来越小,反而到了这些小城市还能活下来,在北上深的理财经理的业绩收入很多时候还比不上这些小城市的理财经理。至于单次投资额100W的问题,放心我后面会谈到私募公司是怎么避开的。
那时候我们是在给深圳的一家珠宝公司做股权融资。公司出30%资金做劣后,投资者出70%做优先。因为公司投资的是珠宝公司,资金用途都是用来购买黄金白银来做首饰,那两年那家珠宝公司的发展是很迅速的,销量也不差,即使以后珠宝公司出现了滞销问题,黄金白银也容易变现。另外的话,为了避免黄金白银由于市场价格波动造成影响,珠宝公司在购入黄金的时候还在期货市场卖空了等额黄金合约,避免了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再加上公司有30%的劣后资金顶着,若最后真的出现滞销问题,变卖产生亏损,实际上亏损也很难达到30%,所以劣后资金能够充分保障投资者的本金安全。最后,即便特别倒霉的事发生了,真把那30%亏完了,公司还请了担保公司做担保,会和投资者签订担保合约,保证如果劣后资金都被击穿了,那么担保公司承担承诺给投资者的本金和利息。所以对投资者来讲,这种投资的风险其实可以看见,风险几乎没有,可以做到保本保收益。以上这段话是公司对我们讲的。保本保收益就是这么来的,这个问题下很多律师的答案里面提到的私募合同里面不准承诺保本保收益问题,然而私募的保本保收益根本不在主合同里边,而是在担保合同里边儿。所以很多的理财经理也敢跟客户说保本保收益,即使按规定不准这么讲。即使没有担保合同,理财经理就不讲保本保收益了么?理财经理要是提醒了客户产品风险,那么他也就别想做成这单了。
那个时候公司承诺给到投资人的年收益是17%,无风险17%的收益是不是听着很心动,当一堆高大上的金融术语放到你面前是不是真的有点相信真的是无风险的了。你环顾四周,发现这公司装修得颇有点奢华,而且在其他地区还有分公司,规模不小,布局颇大,前台的美女明艳照人,员工形象气质俱佳(公司对着装要求极为苛刻,西装,衬衫,鞋,袜从颜色到款式都有要求,在办公室里必须穿外套,会见客户必须带上外套,要知道那时候已经进入夏天),想来这公司是实力雄厚打算要安安心心做事的类型了。而且,这些打进来的资金在银行托管,基金在证券基金业协会备案,公司承诺只要投资人要求还会带投资人去投资的珠宝店实地考察情况,再吃下一颗定心丸。最后,你犹豫了一下,17%好像也不多,理财经理适时地给你用复利算了一笔账,17%大概4年多一点翻一倍,20年大概就翻了32倍,100W只需要20年就能变为3200W,要是存银行的话20年还不到200W,你心里一惊,暗道不可能。理财经理淡淡一笑,从包里拿出计算器,当他把算好的数据放到你面前时,你已经快要顶不住了。
其实要是对私募股权投资稍微有点了解的人就应该知道,光是在这段描述里就漏洞百出,股权投资哪有那么容易变现退出的?股权投资本来就是高风险投资,即使投资的是珠宝公司,可你投的是公司,不是珠宝啊,这样还敢承诺保本保收益,即使你结构化设计又如何?
再说说担保的问题,很多投资人一听有担保,心里就放心了,觉得像是买了保险,反正出事了会有担保公司赔偿,出不了事。那你真不了解担保公司,当年的河北融投事件仍未远。《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办法》对担保公司的担保额其实是有限制要求的,但是事实上很多担保公司担保额早就超过了要求,有的公司净资产就1个亿也敢担保20个亿,对单个被担保人敢提高到5000万,一出事,哪里顶得住。更何况很多担保公司的资质本身就存疑,时有一些非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融资项目的事件。
实际上,如果钱真的能按照这些公司所说的流到它该去的地方,那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比起其他风险上的问题,这个才是所有里边儿让人觉得危险的事。然而,大多数时候资金其实是铁定不会到指定项目上去的。当然很多投资人也会担心这个问题,所以关于这个问题,私募基金通常采取的做法是在银行托管,也告诉投资人自己这个项目在银行有单独的托管账户,监控资金流向。对银行具体如何托管不甚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虽然可以保证你的钱是打到了对公账户,而不是某个私人账户,但是要从这个账户把钱转到其他地方似乎也并不太难。所以别迷信银行托管这种说辞,你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钱最终到底去了哪,对此你还真的无能为力,一旦钱打进去,你也只能祈祷它去到了该去的地方。事实上,这种方式流进去的资金,不少后面都进了房地产,深圳的私募基金大多在14年开始成立拿牌照募集,15年深圳的房地产市场有多大程度是被这种资金推高的,不得而知。为什么在前面说阳光私募会干净得多呢,也就是因为此,股票基金的托管账户开在券商,基金净值是券商根据你手里的股票给算的,资金的流向单一,很难会跑到其他项目上去,或者私人口袋里去,比起那些不知道去了何处的资金,这是不是干净得太多。然而这种干净得太多也只是相对的,再阳光的东西也有不阳光的一面。
事实上,我的第一家,后来听到一些风声,加上自己私下调查,竟然发现担保公司曾经的老板竟然和这家私募公司的老板是同一个人,后来为了不被看出破绽才去做了变更。珠宝公司和私募公司也有些联系。在第一个月结束后,我便离职了。这种公司其实算是私募里面针对不太聪明的投资人那一类型,一眼就能看出他想干什么。相比于后面的遇到的那些巨无霸的手段,应该说简直不够看的。
……………………………………
再写下去会不会被删帖,会不会被人盯上
……………………
第二家去的公司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我才知道之前去的那家公司完全就不入流,大到我回头去想第一家公司的时候,根本就不能把认为它还可以自诩为金融公司。在这里我见到了一些本来只应该在电视上见到的人,也见到了一些连电视上都不会出现只能在网络上捕风捉影的人。大到我在想我要继续写下去,虽然说只有微不足道的可能性会被看见,但就是那微不足道的可能性也足够让人胆寒。所以,思前想后,这家公司的情况,我还是不要题及,有心人从只言片语也能摸出这些公司。而到了这里,我所能看见的公司无疑已经在深圳算是有头有脸的了,虽然我只是一个小小的不入流的理财经理,但并不妨碍在茶余饭后,和那些从各家公司而来的销售精英聊聊从而知道一些不为人知的隐秘。比如说某家声名在外的公司,同样一个保理项目,换了张宣传页,连续募集了三次;比如说,某家公司突破有限合伙50人的限制,故意推说去工商局变更起来比较麻烦,让投资人不变更,结果最后连劣后资金都没投入一分钱……
后面写点什么呢?我现在也没想好,或许会有些四五百字的小故事。也欢迎各位提问,只要不涉及具体某家公司,我会定期那些问题和答案po 上来
------------------------------------------------------------------------------------------------------------
下面写一下关于现在很多私募公司怎么包装自己
首先硬件上肯定是要的,深圳排名靠前的私募公司都会选择在福田,罗湖找一栋颇具名气的写字楼,然后租下一整层。福田以购物公园和会展中心一带为主,罗湖基本上就是京基100和地王大厦,这种金融公司聚集地。在这些地方往往不只有私募,还会有一些其他比较出名的金融公司,比如某写字楼就是号称非世界500强不得入驻,进驻其中的不乏高盛,大摩,穆迪这种级别的,也有苹果,微软这样的。依着写字楼的威名,强邻环绕,一走进写字楼很多投资者不自然地就将这样的私募公司和高盛和大摩摆到了一起,这种心理暗示的作用有多大,不说也是明白的。装修豪华,漂亮前台,高端设备,明星出场,凡是能把公司打扮得高大上的手段,我敢说没有谁能比金融公司更擅长的了,而在这其中私募公司尤胜。要想做大,这些硬件设置都是套路罢了。
而在软实力上的包装无非就是讲公司的背景,讲自己公司的老板的背景。大多的私募公司其实都是私人企业,那么要怎么去包装呢?最多用到的手段就是扯关系,公司的微信公众号时不时地会发些自家老板和某某政要握手的照片,参加某某金融论坛发言的照片,某某政要来公司考察的照片,和某某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现场的照片,有时候就是在银行托管这么件屁事儿也能渲染成和某某银行关系好有合作项目。如果你的朋友圈里有私募基金的理财经理,你会看见他们每天变态般地发自己公司这种类型的信息,还有就是公司又被什么什么评选为什么什么企业,这种评选有多大的意义和公信力,明眼人一眼便知。公司也会教给理财经理,不能光发这种类型的照片,还要发一些公司日常生活的照片,比如说每次一培训完理财经理就会发一堆照片,给人感觉这家公司特别重视员工学习的样子,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搞些销售培训,销售分享。理财经理考个什么鬼试,看个什么鬼书啊,也要往朋友圈发,给投资人感觉到你这家企业员工的素质。
其实你不知道很多理财经理其实连基金从业资格都没有,考个基金从业资格都费劲。当初我自己考的时候,仗着自己之前在大学时候听过几天金融的选修课,书都没翻过一次也就过了,你便是明白这考试是的水分,也明白了这群张口就来的理财经理金融知识是有多浅薄,很多人培训个一周就敢对外号称专家。之前说,我自己看不惯一切打着金融从业者名头的理财经理,这便是其中一个原因,明明什么都不知道,但是就是敢自信满满地胡吹乱扯。对理财经理而言,客户的资金安全从来不是要考虑的问题,要考虑的是怎么拿到那丰厚的提成。我记得在百晓知道的某个问题下曾经看见人这么说“理财经理也敢说自己是金融从业者么?不过是一群销售罢了,和卖萝卜的差别并不大”很多理财经理脑子里可能连基本的风险收益观念都还没建立,他们做的事并不是在做理财规划,仅仅是在卖东西罢了。
很多公司业务人员开展工作主要分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己找客户,另一种方式行业里叫做渠道销售,其实就是找一个银行证券的关系飞单,为什么银行证券的愿意飞单呢?因为同样一笔投资,私募给到理财经理的提成大概会是银行证券的10倍左右,大额的情况下这种比例更夸张。深圳的房价高吧?可是干得不错的理财经理很多时候半年的提成就可以在深圳买下一套房子,运气好来个大一点的单,直接一单就可以搞定一套100平的房子,还是在南山。想想很多上市公司的总经理一年就几百万年薪,可能有的时候还赶不上理财经理的一单,你就知道这有多夸张。很多人特别信银行的理财经理,但有一点其实你永远要相信的是,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利益才是第一位的,而和你利益完全一致的人这个世界上几乎不存在,尤其到了钱这个问题上。在私募呆的日子里,对人性我是极度灰心的,对自己我是极度厌恶的,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会这样做,然而第二天一起床依然如旧。那时我老大告诉我,金融这个行业就是个吃人的行业,这应该是很多在金融行业里做过的人最心里的话吧。
私募基金公司到了这种地步的时候,说跑路其实已经几乎没大可能了,对于这种公司来讲,跑路实在是一件再low不过的事情。但是这个层次的私募公司,你要认为它完全没有问题的话,那你就too young,too naive了。这个层次的公司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项目风险,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挪用,明明应该用作项目A的资金跑到了另外一个项目上。另外,公司会故意在路演时把风险往小了说,有保留地讲某些东西。这种情况下,你完全没法去评估你所要承担的风险。虽然这种层次的公司以公司名义承诺保本保收益,可是你确定这家公司就不会倒闭掉。在这样的公司里,个人投资者是很难分清哪些项目资金是能到项目上去的。而且,其实很多时候,只要这个公司的项目出不了问题,公司管理得好,资金链没断裂,他是可以好好活下来的,而承诺给到投资者的那些也是能到手的。只是,如果老老实实告诉了投资者真实项目的真实风险,我相信可能还能下决定投的应该是要减掉一大半的。大概也是怕惹上某些惹不起的,便还是稍稍正名一下吧,我也不敢保证这个行业里没有老老实实按规矩来的公司。毕竟说到做恶,今天的企业有谁敢说自己没做过恶呢,BAT难道就没做恶了么?金融行业里的恶因为会直接影响口袋里的钱,所以才让人如此深恶痛绝吧。这个世界大概本来便是恶的,偏偏还要建立些什么道德来美化包装,以为如此便可好受些了么?
私募基金在法律上不允许在合同及宣传上给客户承诺保本,因此如果有任何人向您承诺私募基金是保本的,可能是为了忽悠你。
但是私募基金如果通过风控体系设计,例如:优先劣后的方式、夹层资金、CPPI策略等方式,采用结构性设计和控制投资比例的方式,是可以使某一部分客户实现保本甚至是保收益的,或者是说比较大的概率实现保本。
下面简单地分析几种方式的特点:
1、一般的“优先劣后”的形式,其实就是常用的采用杠杆的一种产品形式。优先级资金优先获得本金及约定的收益,劣后级资金承担下跌的风险,并以自有资金为优先级的本金安全及约定收益做担保,但是劣后级资金能够获得超过优先级约定收益以外的超额收益。简单来讲,就是优先级资金以一定的利率借钱给劣后级资金去做投资,做得好的收益归劣后级,到了约定的期限及触发条件,劣后级给优先级偿还本金及约定的利率就行了。
一般优先级资金风险偏好低,会在银行、信托、第三方财富等渠道募集,设计成固定收益及固定期限的产品,当然合同里面也没有约定是保本保收益的,只能理解成“结构性保本”,也很受客户的青睐。
而劣后级资金风险偏好高,则会在券商、信托、私募、第三方财富等渠道都会募集。募集到的优先级和劣后级的资金将一起投资到股市、债市等市场中,优先级资金与劣后级资金的比例就是放大杠杆的比例,比例越大,整个结构的风险就越大。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都投到股票市场,遇到股灾等级别的大跌时,劣后级资金都亏完了,又怎么能保证优先级资金的安全呢?
基金在产品设计环节为了防控这方面的风险,在此处就规定了预警线和止损线。例如,一个优先级:劣后级资金=2:1的产品,期限为1年,优先级约定的收益是6%。如果要完全把劣后级资金跌完,才会威胁到优先级资金的本金安全,那么整个产品的亏损幅度要达到33.4%时优先级资金的本金会受到亏损;以此推算,整个产品的亏损幅度达到29.4%时,才会威胁到6%的优先级收益的安全。那么,只要在产品设计中,把产品亏幅控制在29%以内,优先级的本金及6%的收益就能有保障了。一般的做法是,规定基金净值达到0.9时(按初始1元面值计算),将股票仓位将至50%以下;净值达到0.85时,全部清仓。这样相当于将基金的亏幅控制在15%以内,离29%的线还是有一定安全距离的。
一般来说,在不发生股票流动性危机的情况下,严格执行这样的风控策略,是可以使优先级资金的本金及收益得到保障的。但是,如果是像2015年7月份股灾及2016年1月份“熔断事件”这样的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发生了流动性危机及股票大面积长时间停牌的情况下,也是有可能因为无法及时清仓止损,而使得风控手段不能执行到位的情况。
当然,也会有基金管理人无视合同约定的止损条约,不执行止损操作的情况发生,但因基金资金托管于券商、银行等第三方,其负有监管义务,在基金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下,这样的情况相对比较少发生。
补充一个现实情况:股灾期间大部分银行销售的端伞形信托优先级产品,最后都给客户兑现了本金及收益。信托等其他端的产品不明。
2、夹层结构产品,其实就是更复杂一点的“优先劣后”产品。举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把资金募集来源分成ABC三层,A层约定保本保收益,B层约定保本浮动收益,C层不保本不保收益,其中A拿固定收益,B与C按比例把超额收益部分进行分成,一般C承担的风险大,会比B分得多一点。因此类产品结构比较复杂,其原理参照第1类产品,在此不深入剖析。
3、CPPI策略基金。CPPI策略就是公募基金中的保本基金采用的策略。其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大部分资金用于投资类固定收益投资如债券、新股及分级基金A等,负责累积安全垫来保障本金、获取一部分基础收益,同时用一小部分做风险投资博取一定的高收益,拉高整体资产的净值。
假设基金初始金额是1000万,投资期限是3年,债券等低风险投资年化收益6%,假设3年内股票等风险投资的年化收益为20%。那么期初可用于做债券等低风险资产的资金为:1000/(1+6%)^3=840万,则投资到风险投资的资金为:1000-840=160万。3年后,期末低风险资产可达到本金及收益为: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