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评价《一个农村儿媳眼中之农村图景》这篇
看过这篇文章,心情无比沉重,百晓知道精英众多,集群策群力,是否针对这种类型的家庭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时值清明,也是周末,新闻频道播出了《家在丰三村》,看完后在百度中通读了黄灯教授撰写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一文......
那乡村图景和我的家乡一样,因为我是湖北人,已年过半百。我是恢复高考制度后82年参加高考的,因家里出来两个大学生,直到今年春节,家里才还清外债。我的家乡离丰三村距离不超过150公里。今年春节回家,看到抛荒的沃野,看到边玩手机、变打麻将的男女老少,听妈妈讲又有哪些老人患病去世,同感占中国总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在文化活动上的匮乏导致产生的各种陋习占据了中国农村。
有位网友写道“只选取了三个相对最不幸的家庭。多少有些片面。”,其实在农村里,家里如果有一个人患重病、多年卧床不起,家庭因此就会返贫,十年能翻身就算幸运,何况三个家庭呢!
在我的记忆中,5岁开始插秧、8岁在湖里挖藕,16岁劳动一天挣7.5分工分。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包产到户,家里没有耕牛,插晚稻前翻田只能用锄头挖......我的女儿现在在上研究生,2014年她大学来自农村的同班同学,因从2015年研究生全自费,只得放弃考研,参加工作。
改革开放前10~15年,中国农村变化很大,土坯房变成了红砖房,但从90年代开始,农村发展明显滞后城市发展,甚至出现停滞,许多地方在“建设特大型城市”等口号将整个城市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古香古色的民居逐渐在城市中消失。2013年我因工作需要到德国法兰克福出差,它和我2000年去的时候看的没有多大区别,面对金融危机,还是那样的从容。出差的目的地是一个咨询公司,该公司有150多年历史,其总部在一个村子里。在该公司工作期间,有一位中国专家,博士学位,定居德国,他家的别墅、花园和车库才25万欧元,按我当时出国的汇率1欧元=8.147人民币,博士的别墅才200万。因此可以看出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资源和宏观规划的合理性上所付出的代价有多大,事实上ABB、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配合国家的发展战略,他们的工厂、分支机构等遍及欧洲的乡村。
我的家乡城乡一体化程度很高,村村通时我出资5000元、小学校翻修我也赞助,在乡下这是父母的面子......。因工作性质关系,我每年出差不下20次,国内最远到澜沧江流域,看到了中国偏远山区的乡村景象,也因为工作的关系看到了浙江安吉的绿水青山。中国的农村需要什么,首先每个大队(现在是村)配置一所和城里设施一样的学校、一个综合性超市和一所正规的卫生所(德国)。大家不禁要问,配备上来了谁愿意去长期登点工作呢,实施上很简单,只要给予工资和交通的倾斜(如下乡的教师、医生配夏利汽车和加油优惠,发达国家员工上班每天往返50公里很正常,高铁票价公交化等)。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80、90后从辍学形成的泥瓦匠中走出维持生计的轮回,让企业、社会公共资源和福利回流到农村,形成星罗棋布的合理布局,让全体国民素质得以提高,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热心解决农业问题出发点当然是大大好的,但是不能好心办坏事。
就现在国内粮食价格已经比国际粮价高很多,国内粮价翻一倍,不说这笔钱能不能拿出来,粮食涨价拿什么理由来支撑?品质高过国外粮食,还是宣传大家买爱国粮?
国际谷物粮食到岸价格比国内价格低很多,一斤玉米便宜近5毛钱,一斤小麦便宜3毛5分钱,一斤大米便宜5毛多钱,这还是征税以后的价格;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形势严峻,征了50%的关税后,国外进口糖比我们一吨还要便宜500块钱;奶业面临很大冲击,美国收购一斤鲜奶大约2块钱,澳大利亚、新西兰大约是2.6元,中国鲜奶一公斤成本价对农民来讲是3.7元,我们一吨原料奶粉生产成本比国外要高出1万多块钱。
既然这些农产品价格比国际价格高,那为什么国内农民比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农民(准确说是农场主)收入差那么多?
第一,国外是科技+机械化农业,效率比起来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第二,渠道成本,主要是运输和销售环节(其实反映了中国的人均基础设施底子仍然不高的现状,就这样,现在还有些人老是反对建高铁、高速公路、水电站、核电站等,说是破坏环境、说是形象工程,我也是醉了)。
那么是我们对农业发展支持不够给力?NO,高效农业早就在推广当中了,不过要明白发达国家的农民的农业专业技术那基本都是大学专科级别的,或者是半个农业机械专家,而且中国农民人口比重太大,就算达到或者接近人家的水平,另一个问题来了——你就这么点耕地,几千万农场主联合经营就够了,剩下的几亿农民劳动力怎么办?
所以,我觉得重点还是要提升农村的教育水平,一代代拔高农村人的知识素质,提高农业效率,同时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减少农村人口比例,这才是可行之路。
当然,对于拥有大量农村人口的中国而言,这条路是相当漫长而且艰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