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叫“投资杠杆”?




昨天看《读者》提到了有关问题啊。上面说要想在低风险投资获得高回报,或者是市场行情不好的是时候获得高回报(联系上下文可知这两种情况都不好),有两种方式(似乎是不太好的方式),一是扩大投资杠杆,二是被骗。我不知道啥叫投资杠杆。 我对经济一窍不通啊,不知道啥叫“投资杠杆”,“投资杠杆”又为何被形象称为“杠杆”?还有,谁兼着能解释下这里的“被骗”是何意思就更好了。





杠杆的原理先不谈,我们来讲三个故事。

故事1:散户张三


张三喜欢炒股,很自信,只是感叹自己资金不足,否则咸鱼翻身,指日可待。听朋友介绍,有一种配资业务,可以用10万,借20万,于是,他开通了这项服务。


张三眼光很好,今年这一年,买的股票赚了30%,30万收获了9万的利润,还去20000的利息和20万的借款,自己还能净赚70000,自己手头的10万现金在杠杆的帮助下,一下净赚70%。


于是张三想了个好办法。


还是10万,张三在A处获得20万的授信,拿到20万,买了30万的股票。


张三拿着这30万的股票,又去B处,B一看有你账户上有30万的股票,于是又给你60万的额度,买完这60万的股票,你手头已经有90万的市值了。


张三还不满足,于是拿着这90万的市值找到C,C同样给了他2倍杠杆的额度,180万,终于,张三这下成大户了。


他还记得自己当时投入股票市场的本金是多少吗?


10万,可是他的市值已经是270万了。杠杆倍数是多少,27倍。


如果股票市场像去年一样上涨,别说涨30%,就是涨个10%,就是27万。


投入10万净赚20万+,200%的收益,多么诱人。


在杠杆的帮助下,小额投入获得巨大回报,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和美好的希望。


可惜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今年股票市场不是很好,微微跌了3%,别看这3%的浮动,在27倍的杠杆下产生了巨大的威力,270万的3%就是81000,张三投入的本金是瞬间只剩不到2万元,亏损幅度80%。


还有另外一种假设,那就是股票市场不涨不跌会发生什么?


还记的张三借钱时的年化利率吗?


他总共借了多少?260万,10%,他的资金借用成本,一年就是26万。


也就是说,短短30天即使市场没有波动,张三也要亏损26%。


只剩下8万本金的张三,在A处的授信只能从20万变成16万,在B处变成48万,在C处变成144万。


为了把这些钱还回去,张三不得不忍痛割爱,卖掉手头一些股票,大概100万的样子,行情不好,成交量也发生明显萎缩,他这一把梭哈,还差点让这只股票奔跌停去了。


市场上和张三一样不知不觉上了巨大倍数杠杆的人不再少数,盘桓了一段时间的股票市场没有变化,看似没有亏损。


没曾想,资金借入时被忽略的高额成本,露出狰狞面目了。高杠杆下的利息,迅速吞噬着投资者的本金,让他们不得不一次次的割肉平仓,而这一轮轮的相互踩踏,让本来平静的市场再次掀起波澜。


高倍数杠杆的被高息消灭,平仓使得市场下跌波及到低倍数杠杆,低倍数杠杆之后,没使用杠杆的投资者也难逃厄运。


这个市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股票市场上,有一句俗话,叫做横久必跌。


导火索,也许就是这小小的利息?


收益被杠杆放大的同时,贷款利率也被同样放大,只是人们在上涨的盛宴中遗忘了。


故事2:机构小王

小王买了1000万的10年期国债,收益是5%,他觉得这个收益有些低,国债这么稳定的投资品种,又不会赔钱,干嘛不多弄点钱买点呢,于是他就找到A,说我把1000万国债抵押给你,你给我900万的现金,到时候我给你3%的收益行不行,A一看,无风险3%收益,可以啊,成交。

小王随即用这900万的现金买了国债,然后继续找到A,抵押这900万,你给我800万的现金,成交;


小王又用这800万的现金买了国债,抵押回来700万的现金,成交;


……


最后抵押回来100万现金,成交。


此时,小王手里算了一下,借来的900万+800万+……+100万,合计4500万,加自己手里面的1000总共有5500万的国债了,4.5倍的杠杆。


这借来的4500万,5%的收益-3%的成本,纯利2%,4500万*2%,就是90万的收益。


再加上自己1000万的5%,50万的利益。

哇,这下发达了,投入本金1000万,一年后收回1140万,无风险收益达到年化14%,杠杆真是个好东西啊。


这个交易,在正规的交易所叫做:国债正回购。


大家听多了逆回购,就是我们软件中的“我要放贷”,却很少听说正回购,这次你知道了吧,正回购就是持有债券,抵押给交易所,向你借钱的人的操作方式。


只是交易所早早的就发现,反复抵押带来的高杠杆风险,堵住了这个口子,规定正回购只能有3~5次的重复质押,控制住了杠杆倍数,从而控制住了风险。


但这条路被掐断,就会被市场开发出另一条路,谁让资本是贪婪的,债券常年的涨幅,让人们已经忘记了风险,所以,场内的正回购不让做了,就有了场外的“债券代持”业务。


近期大家听到的国海债券门事件,本质上就是“债券代持”业务在高杠杆下的风险爆发。


只是,国债的收益不是很稳定吗,为什么他的价格还会下跌呢?


这要涉及到债券久期的概念,我也没能力用直白的话语解释这个概念,就还是老套路,举个例子吧:


老王买了一个10年期的国债,100万,利率是年化5%,和一个1年期国债,100万,利率是4%,快到年底了,眼瞅着一年期的国债4万的收益马上就到手了,老王心里那个高兴啊。


可是突然隔壁李大妈喊了一嗓子,明天早晨开始银行又发新的国债拉,5年期8%,大家赶快去抢啊。


这下老王坐不住了,心里挠塞的,这么高的利息,可是手头没钱怎么办啊?


没办法,只能忍痛割爱了,老王算了笔账,自己10年5%的国债,现在如果卖掉,就是损失掉今年的5万的利息,可5%和8%差了3个点的利息,10年就是30万的额外收入啊,刨去这5万的利息,我也能多赚25万呢,卖掉卖掉,我认了,于是,老王含着泪把自己10年期的国债亏损4个点忍痛卖掉。

为什么自己一年期的不卖掉呢,因为还有几天连本带利就还回来了,回来以后在去买新的,也赶得上趟,就先不卖了。


市场上会算账的老王很多,所以,当出现新的高息产品时,时间越长的固定收益的投资品种,越会被无情扔掉,哪怕有损失,只要新品种的收益能覆盖这个损失即可。而时间占资时间越短的理财产品,反而会因为没有卖出预期而价格没有波动。


债券的有效计息时间就是久期(实在找不到更简单直白的解释了)。


所以,加息会导致久期长的债券价格下跌;降息,会导致久期长的债券价格上涨。


也就是说,久期越长的,受市场利息波动的影响越大。


我曾在美国加息带来的影响一文中提到,美联储的加息不是行政手段,而是通过市场手段到达加息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利率,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放出大量的高息国债吸收资金,而高息国债的发行,就会出现上面故事当中讲到的,影响了已发行的低息长期债券的预期,从而使造成市面上大量的抛售行为,造成价格大跌,因为这帮龟孙儿都着急的换新的更高息的国债了。


国海证券的债券门事件,说到底,就是美国加息影响下的第一波蝴蝶效应。


故事3:买房人老刘


这两年,房价火箭一般上升的速度,让所有人瞠目结舌,老刘也被惊讶到了,本来心心念的等房价回落的时候,抄个底,这下感觉也彻底没戏了。手里面这100万,年初的时候还能贷款买个房子折腾下,到现在,可真心是连首付也付不起了。


正当他长吁短叹的时候,中介小李的电话响起来了:


“刘叔吗,近期你还打算买房吗?”


“哎,还买什么啊,这房价涨的,首付都不够了。”


“首付啊?没关系,没关系,今天给您打电话,就是告诉你,我们推出了一个新业务,叫首付贷,只要您想买房,我们可以给你贷款,把首付给你凑出来,你看,年初叫您买,你不买,这下少赚了一辆奔驰,赶紧把,现在也不迟。”


“首付贷,好好好,赶紧的,我们立马签约。”


于是,老刘拿着手头的100万,从中介小李那里以8%的利率借了200万,凑够首付的300万,从银行又贷了300万,利率5%,买下了一套房子。打算坐等升值。


这一刻老王100万的本金,总共贷出来500万的资金,不知不觉的上了5倍的杠杆。而这5倍的杠杆,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是恐怖的31万。


也就是说,如果今年的房价今年上涨10%,老刘将会赚60万,除去利息的31万,净赚30万,收益是30%。


如果今年放假横盘一年呢?不涨不跌,老刘将会亏损利息31万,等于亏损本金30%。


如果两年没有涨呢?老刘需要继续支付31万的利息,这下他100万的本金就只剩下40万了,亏损达到了6成。


这下不仅仅老刘心急如焚,就连中介也坐不住了,再这样亏下去,自己的利息钱不仅赚不到,连本金可能也要搭进去,那钱可都是银行的啊。


不行了,必须卖房了,只有这样,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可成交量太低迷了, 大家都在观望,老刘报的这个价格根本没有人接受。怎么办,只能不断调低价格看看有没有人接盘了。


其实,在房地产市场,5倍杠杆不算高。


像债券的操作一样,抵押了第一套,买入第二套,抵押了第二套,再买入了第三套,如此反复操作,杠杆就会变得无比巨大。这样的杠杆下,高额的利息才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成交量的萎靡以及价格上涨的停滞,会使得杠杆最高的赌徒因为无法按时支付利息进行大量的抛售


这个市场,还没有涨跌停的保护。


房价上涨,财富成倍增长,可只要上涨一停滞,利息就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去。


不管是自住,还是投资,当你打算买房的时候,考虑一下自己的杠杆倍数和利息的关系,是否能够承受1年甚至更久的涨幅停滞的预期。


三个故事讲完了。


什么是杠杆?


如果借钱的数量是那根棍子,利率就是支点。


两件套加一起就会变成威力巨大的杠杆工具。


本金越少,借的越多,杠杆的力量就会越强。同时利率这个支点的反噬作用也会越强。加上杠杆之后,就会存在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贷款后的收益和利息的比较,如果收益大于利息,则这个杠杆可以源源不断的加下去,只要跌破这个临界点,则会像雪崩一样一层层被碾压,最后玉石俱焚。


杠杆广泛的存在于各行各业,尤其以金融行业更甚。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就成为杠杆的使用者,只是倍数不同而已。

有杠杆的市场,就一定会有泡沫;有泡沫的地方,资产才能上涨。

所以,很多时候,风控就是控制杠杆的倍数。


杠杆控制在什么样的比例下,资产才会与泡沫共舞,也许这个问题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


但去杠杆化,已经成为今年以来的主流声音。


上调利率和保证金(首付)的比例,都会间接调整杠杆的倍数。


股市已经完成,债市正在持续,楼市什么时候开始,那只有天,才知道。


如果你爱他,就给他加个杠杆,因为,他就会步入天堂;


如果你恨他,也给他加个杠杆,因为,他就会进入地狱。



---补充区----


关于第一个例子,我用真实的写一下:

1、手里面有100万,先上融资融券,2倍杠杆。
2、然后用股票质押购回,行情好的时候70%的质押率,拿回来70万(融资来的不能质押)。
3、70万去配资公司开一个账户,最高可以给你20倍杠杆,听说过吗?算了,别吓着了,就按10倍来吧。
4、股票市场太赚了, 怎么可能陪吗,可配资公司也不给上杠杆了怎么办。
5、旁边有个小贷公司哦,来个信贷员看看我的股票账户,教教我怎么填写资料容易通过,低调点,1倍吧。
6、好多互联网P2P理财公司给我打电话,上传个人信息,就可以借钱哦,把利息说高点,把我的账户信息上传上去,就能获得资金哦,少点吧,先找5个平台借吧,每个一倍,偷懒粗暴点算又借了5倍。
7、借来的钱我一把梭哈买入分级B类,再上2倍杠杆。

每一个上杠杆的方法都是可操作的,组合起来也是可以操作的。我也就是懒点数字倍数不精确处理了。不坑我的数学老师了

举例子粗暴直白的好处是让人容易明白,要想真实点,可读性就会差很多。比如上面这种真实操作的写法,估计很多人看一下就关了,什么玩意,穷得瑟。

这个市场上,只要想上杠杆,市场就会给我们上杠杆的机会。

杠杆的威力很容易被忽视,即便是做配资工具的恒生,钱哗哗来的时候,也一样会忘记风险,罚了4个亿算是花钱买平安了。

因为他带来的潜在风险太大了。

配资公司是提供杠杆的,但是他自己也是杠杆使用者。

比如是配资公司有1个亿,从银行可以贷出来1个亿(或者是其他银子银行),2个亿。

这时他会从配资用户手里面收保证金,看他自己提供的杠杆倍数,低调点算,收回来5000万。

再拿这5000万的保证金,贷出来5000万。

然后继续。

提供杠杆的自己还用着杠杆,

叫啥好呢,叫杠中杠吧。

风险大家自己脑补吧。

关于第二个例子。

其实评论里面有人给出答案了。

还是举例子的硬伤,我还不如说债券。

债券这东西也不是只有国债,还有地方债企业债,后者都是有违约风险的。

而且你不能光看他有利息,你也要看他的流动性,3年5年10年不是谁都有那闲情逸致的持有那么长时间等他到期拿利息的。

要想获得流动性就要在二级市场上交易,可当你在二级市场交易的时候,就会发现:债券不是你想卖,想卖就能卖。流动性依旧不是你想像的那么好,你要想卖,就只能低于全价,不赚或者赔钱卖。

所以,为了流动性好一些,就只能要求低一些的利率水平。

这和你银行存款定期时间越久,利率越高是一个道理。

流动性和利率的好处不能都让你一人占了不是。

这算是个皮毛科普文章,不是学术论文,为了容易理解,举得例子肯定会有一些瑕疵,大家宽容。

最后说一句:

文中说了,风控很多时候是控制杠杆。

但不同机构的风控标准完全不同。

如果市场赚钱,就会有底线更低的融资机构提供更高倍数的杠杆。

这些机构的钱来源可以是银行、可以是保险公司,互联网P2P公司。

当然,源头还是买了高息非法理财、保险的投资者。赚钱的时候,我们都是高杠杆下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赔钱的时候,我不说了。

杠杆并不可怕,高杠杆其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已经加上了高杆杆。




对企业来说,金融杠杆也可能是致命的。许多负债累累的公司认为债务到期时可以靠继续融资解决,这种假定通常是正常的。可一旦企业本身或者全球信用出现危机,到期债务就必须如约清偿,届时只有现金才靠得住。


——巴菲特


杠杆是上涨时的蜜糖,更是下跌时的砒霜。艺高人胆大,或可杠杆人生;没有金刚钻,务请远离杠杆。


光说杠杆没用先给你举个例子啊,选用海航集团的


海航从最初的1000万元到现在5000亿资产规模的商业帝国,仅仅花了20年,就是不断通过收购进行多元化扩张的历史。


1993年,海航通过法人股募资8.5亿元,其中有1亿国资和6亿元的银行贷款,并以此购买了第一架飞机。随后,海航创始人陈峰成功说服“金融大鳄”索罗斯,获得其下美国航空2500万美元投资,自此海航成为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航空企业。


2000年起的两年间,海航先后收购重组了长安航空、新华航空及山西航空等。2002年,海航开始酝酿组建大新华航空,同时将集团旗下的全部航空公司合并运行,统一“HU”代码,一举成为国内第四大航空集团。


近年来,海航还通过并购等手段实际控制了西安民生、海岛建设、天海投资、渤海租赁等A股上市公司,将海航集团的业务范围从航空扩展至实业、金融、旅游、物流等,航空主业的收入占比降至40%左右。


2015年,海航集团成为中国民航业第一家世界500强公司。总资产已近5000亿元,参控股上市公司10家。


今年2月,海航旗下天海投资公告,公司拟收购纽交所上市公司Ingram Micro Inc.(IMI,中文名“英迈”)100%股权,交易价款预计约为60亿美元。IMI是世界上最大的IT分销商。收购完成后,IMI将间接借壳天海投资在A股上市,海航又将借助收购成功进军这一全新产业。


—透视狂飙背后的高杠杆—


正是因为有这些的历史沿革,以及天海投资的大手笔海外收购,所以杜蕾斯的恶搞乍一看还真的煞有介事。


But,如果做生意就是一买、二收、三借壳,那岂不是太没有技术含量了!这么轻松的发展路数,总会有一些Bug吧?


没错,Bug就是扩张背后的高杠杆风险。


首先,让我们来聊一聊啥叫杠杆。


有一个笑话是这么说的:


阿基米德(杠杆原理的发现者):给我一个杠杆,我可撬动地球!

配资公司:喏,这个三倍杠杆借给你!

连续熔断,阿基米德净赔两个地球。



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所谓杠杆,就是可以用它以较小的力量移动较重物体。在金融领域,杠杆就是用很小的启动资金,通过信贷(借钱)的方式,放大投资的结果。


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到杠杆,比如按揭买房,分期买车等等,虽然手头钱不够买车买房,但是我们可以用未来挣到的钱,提前享受生活。


企业经营也会用到杠杆,向银行借贷更是司空见惯,如以杠杆著称的房地产业,负债率极高,因为那样可以借用杠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得更高的ROE,放大利润,快速扩大股东的利益。


如果你的本金只有10块钱,但能稳定的用每10块钱赚到1块钱(10%的收益),而利息只有5%的话。那么,你就应该借钱来赚钱。你的那笔稳赚不赔的生意,就是这个杠杆的支点。


以航空业为例,海航先是融资大批量购买飞机,而后再通过抵押飞机融资,再购买飞机,然后再进行抵押。从飞机延伸开来,海航旗下的酒店、土地、股权均成为了集团的融资杠杆。此外,海航大规模扩张并购,然后用并购的资产再融资,再扩张,这一模式,海航屡试不爽。同样,不少中国企业也是屡试不爽。


—杠杆就像大刀,能伤敌也能伤己—


这个模式的问题在哪呢?就在于杠杆不是谁都玩得转的。


我们前面提到,如果你能确保自己稳赚不赔,当然钱借越多越好。但显然,神仙都没法做这个保证。


使用杠杆会扩大收益,而实际上它也可以扩大亏损,甚至一把输光。


股市里有句话:“新手死于追高,老手死于抄底,高手死于杠杆。”如果说你投资能力很强,买入一只10元的股票,你相信它可以涨到20元,all-in,可以赚1倍。但是你决定上个十倍杠杆,准备赚它10倍,最后股价确实涨到20块了,但是你破产了。


为啥呢?因为短期波动,10元在上涨之前先跌到了9元,你的损失被放大了10倍,平仓出局了,即使它马上掉头涨到100元也已经与你无关。


去年的股灾中,我们看到很多炒股高手就是死于杠杆、配资。

这同样适用于企业的日常经营。还是以海航为例,其旗下上市公司有5家资产负债率超70%,不可谓不高。一旦遭遇不可测的经济波动,极易带来不可控的经营风险。

有些人通过借钱投资成为巨富,但此类操作同样可能使你一贫如洗。杠杆操作成功的时候,你的收益成倍放大,配偶觉得你很聪明,邻居也艳羡不已。但它会使人上瘾,一旦你从中获益,就很难回到谨慎行事的老路上去。而我们在三年级(有些人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都学到,不管多大的数字一旦乘以0都会化为乌有。历史表明,无论操作者多么聪明,金融杠杆都很可能带来“0”。



杠杆就像大刀,关云长耍大刀,过五关斩六将;5岁的小孩耍大刀,伤到自己的概率远远大于砍倒敌人。


常在江湖飘,为了不挨刀,您务必记得关于杠杆的如下三条常识:


1.炒股中有两个地方会要关注杠杆问题:一是所买公司的财务杠杆,二是自己融资买股票的杠杆比例;


2.对于你所买的公司,务必关注杠杆过高的风险,尤其是现金流糟糕情况下的高杠杆;


3.对于个人用杠杆做投资,务必计算你能亏得起多少,再考虑借钱。


END


原创自巴菲特的左手 转载请标注~ 欢迎交流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