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在经济学中来显著概念吗?




总是听到经济过热,存在「泡沫」,类似的说法。 「泡沫」有明确定义吗?




问题已有许多精彩回答。再添一把火,补充一篇新鲜出炉精彩研究。











若,资产价格恰等于全体未来现金流贴现和,无泡沫。若,有支付期限无穷远现金流定价为正,泡沫存在。 特定市场上,我们无法说明泡沫存在,但可说明泡沫很可能不存在。这一贡献来自Giglio,Maggiori,Stroebel(2016),检验不依赖特定模型。






英国新加坡都有700年产权或永久产权房屋。房屋视作资产,700年以后价值对当代人可谓微不足道,故有。上式右端,第一项截距离,第二项表“是否永久产权”,第三项控制房屋特征,剩下是固定效应和误差。若不显著异于0,无泡沫。因各类偏误会使估计远离0,故系数显著异于0不能说明有泡沫。






结果:英国、新加坡均无泡沫。1995-2013年间各年房价结果一致。






研究方法漂亮,结论不重要。待哪天有了永久产权房,自可依葫芦画瓢探寻泡沫。


参考文献:


Giglio S, Maggiori M, Stroebel J. No-Bubble Condition: Model-Free Tests in Housing Markets[J]. Econometrica, 2016, 84(3):1047–1091.


不邀自来。因为跟自己的研究领域有些关系,所以过来怒答一下。前面几位的高票答案都很不错,有从历史上几次著名的资产泡沫事件来介绍的,也有从现在比较前沿的rational bubble的研究来介绍的。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认识。
要回答什么是资产泡沫,那么首先我们要回答什么是资产的理性价格或者叫内在价值。例如,我们在股票市场上以几块,几十块甚至几百块一股的价格买了若干股股票。那股票这种商品特殊性在哪里呢?它不像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商品可以给我们提供立刻的消费满足感。在没有网络时代股票是一张纸的凭证,在网络时代它就是你账户里的数字,那为什么股票会具有价格?因为股票代表的一种权利,买了股票你就是公司的股东,未来每年公司分红都有你的份。所以股票的价格来源于未来它给你带来的分红的价值。同样房屋也是一样。你买了房子,就相当于你节省了未来每个月要支付的房租,所以房屋的价值来自于未来的房租。(当然,很多妹子们会说房屋还可以提供安全感之类的blabla的附加价值,在此我们暂时不讨论)。以此可以推广到任何在现在购买在未来提供现金流的各种资产,包括债券等等。 那么一言以蔽之,资产的价格来自于未来现金流的价值。但问题来了,今天支付的10块钱红利,跟明年此时支付的10块钱红利对于投资者来说价值是不一样的。 所以资产的价格并不能简单等于未来所有期现金流的加总,而是应该等于未来现金流折现价值的加总。那么用什么折现呢?在资产定价领域用的是随机折现因子(stochastic discount factor (SDF),也称pricing kernel)。如果明年的红利10块相当于今年的9块,那么今年的随机折现因子就是0.9。因为牵扯到未来,所以说资产的理性价格等于预期的用随机折现因子折现的未来现金流之和。我们可以用公式表示一下

P是资产价格,D是红利,SDF是随机折现因子,E代表预期,下标代表时间。 OK,现在我们清楚的知道了资产的内在价值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基本面分析,红利神马的就是基本面。那什么是泡沫呢?泡沫就是实际每天我们看到资产价格与上面公式定义出的内在价值差。例如我们算出股票的内在价值是100,那现在今天在股市它的成交价是150的话,那么这多出来的50就是泡沫,因为它没有任何内在价值支撑。

好了,现在看起来我们清楚的知道了什么是泡沫,怎么判断泡沫。那为什么不管是业界还是学术界,没有任何人可以清楚的知道资产的泡沫有多大,甚至不知道有没有泡沫?看起来这么容易的事情为什么无法做到?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正确的计算资产的内在价值。上面的公式看起来简单,但实际用起来难啊。首先我们不知道投资者的随机折现因子是多少。在经济学的模型中,随机折现因子是与效用函数相关的,但其实我们都不知道投资者的效用函数是什么形式。如果用宏观模型中常用的效用函数推导出来的随机折现因子,那么按照上面公式计算出来的股票价格会非常平稳,波动极小,与现实不符。因为此时随机折现因子波动很小,而现实中红利也波动很小。这个发现最早是在Shiller(1981,AER) 中提出的。这篇论文是13年Shiller拿诺奖的重要原因,直接开启了资产定价领域的新篇章。

后面就有很多很多的学者前赴后继想来解决这个问题。 简单的说可以分成两块。一块是理性学派。既然红利的变化比较小,那我们能不能找出某种效用函数使其得出的随机折现因子变化比较大。经过若干年的探索,直到Campbell and Cochrane (1999,JPE)终于让他们找到了。进入2000年就百花齐放了,很多的效用函数都找到了,比较有影响的是Bansal and Yaron (2004,JF)。他们的模型都能产生很大的资产价格波动,而且所有的波动就是理性化的,都是根据上面公式得出的。所以,在他们的模型中任何的资产波动都不是泡沫,都是有内在价值支撑的。第二块就与行为金融有关了,我没有读过太多的文献不敢说太多。思想就是现实数据中红利波动很小,但上面公式里其实是对未来红利的预期。我们可以通过引入sentiment这种非理性的东西让投资者对未来红利的预期变化很大。就是说投资者一直都很敏(S)感(B), 所以预期的红利会变化很大。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券商分析师每天的研究报告预测基本面时不就是波动很大吗。。。不管三七二十一全世界哪里发生的啥事都要拿来分析,似乎好像都很能影响中国经济基本面一样。(好了,我承认我讽刺他们了。)然归正传,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价格背离理性预期(没有sentiment
)时的按上面公式计算的内在价值算不算泡沫呢?说真的,我不知道,没看过类似文献的准确定义。按我的理解不是泡沫。因为这时候价格还是等于投资者预期的内在价值,只是这个预期不理性有sentiment。

好了,说到这里能耐心看完的读者应该会发现如何识别泡沫有多难了吧。因为虽然我们知道要按上面公式来计算内在价值,但是等式右边的每一项我们都不确定怎么计算它。不知道内在价值就无法识别泡沫了。

有位高分答案提到了rational bubble的很多文献。但其实在这些文献(包括wang and miao以及ventura,martin的若干篇)中,都是假设资产价格是两部分之和,一部分是内在价值,一部分是泡沫。泡沫不提供任何的未来现金流,但就是存在在那里。然后考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投资啊,进出啊等等宏观经济问题与没有泡沫比什么变化。但这类文献都不会考虑泡沫是怎么出现的,就假设在那里。他们不是资产定价的文章。

最后提一句,虽然上面的等式是资产定价领域最核心的东西。但我真心不相信它。因为自打我了解股市开始,周围的人买卖股票时有谁去按照这个公式来计算价值再买卖。有几个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大部分不都是短期投机者,买卖时只会去预期未来短时间内所买的股票涨还是跌。如果你也不相信上面的公式,相信大家是投机者,欢迎阅读哪些宏观经济学现象有精彩而出乎意料的微观基础 (microfoundation)? - 张同斌的回答

Reference:
Bansal, Ravi, Dana Kiku and Amir Yaron (2012):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Long-Run Risk Model for Asset Prices", Critical Finance Review, vol. 1, pp 183-221.
Barberis, Nicholas, Robin Greenwood, Lawrence Jin, and Andrei Shleifer (2015): “X-CAPM: An Extrapolative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15 (1): 1-24
Campbell, John and John Cochrane (1999): "By Force of Habit: A Consumption-Based Explanation of Aggregate Stock Market Behavior",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07, pp 205-251.
Shiller, Robert (1981): " Do Stock Prices Move Too Much to Be Justified by Subsequent Changes in Dividend?",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71, pp 42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