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网贷的愈益发展,
雪山千古冷,独照峨嵋峰。
银行的转型是一个比较宏大的命题,主要从宏观经济金融新形势、行业制度政策新形势和互联网与业务模式新形势三个角度分析商业银行的转型方向。
1.宏观经济金融新形势
产业经济:经济增速下行,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随着我国GDP年增速从两位数的高增长到“破八”、“破七”,未来一段时间,经济保持中速增长将是常态,政府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一定增速,主要有两大抓手,一是通过鼓励科技创新和青年创业来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通过国企改革和过剩产能输出来实现传统产业转型。由此带来的传统产业内的“存量调整”和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对于银行信贷资源投放和金融服务主体的变化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和盈利能力下降的直接影响是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出现行业性的风险和收入结构性的下滑。对于以钢铁等上游行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单纯的信贷投放风险性较大,企业短期内负担的融资成本也较高,客户需要银行提供债务融资、融资租赁等期限多样、成本相对较低的金融服务;而许多新兴产业,往往采取轻资产的运作模式,可抵押(质押)的资产相对较少,但资产运转效率较高,商业模式可行,盈利前景可观,也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灵活的交易安排满足其金融需求。
此外,传统行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产能输出将会是银行实现国际化扩张的重要机会。伴随我国制造业企业不断走向国际市场,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如果不能满足其在国外生产经营活动的金融服务需求,必将这一部分市场出让给国际领先的发达国家金融机构。
因而,商业银行的投行类业务将会在未来企业融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不再纯粹是传统的间接性融资机构,而将会通过帮助企业发行债券、票据等方式介入直接融资领域,通过提高投行类部门的战略地位、新设投行类部门甚至子公司的形式向直接融资领域渗透是商业银行的转型方向之一。
金融环境:放松金融管制、鼓励金融创新。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上时,全社会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将日益多样化,在这一阶段主要西方国家都经历了由较严厉的金融管制向宽容的金融环境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金融监管法规(如证券法)的修订、金融行业(牌照)限制的放开、主要价格信号(利率、汇率等)的市场化决定机制的建立等,宽松的金融环境将会对金融机构的产品与服务创新产生正向激励。
金融管制的相对宽松是金融创新的基础,但是,要实现在同业间率先创新突破,仍需要很多“创新土壤”,如相对宽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以实现交叉创新,相对扁平化和灵活的公司组织层级以推动业务创新的落地。仅以此两项为例,金融创新的条件之间就存在矛盾和相互约束,中小银行往往缺乏宽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而大型银行往往无法实现扁平化的、灵活的公司组织层级。
目前,部分大型银行(如民生、平安等)通过建设专注某一行业或领域的事业部制来实现公司组织层级的扁平化,也有银行通过总行直营部分重要性业务来推动业务创新。通过组织的扁平化再造来提高行内的业务创新意识和水平也是银行的转型方向之一。
居民资产配置:多样化、个性化和相对高收益的配置需求。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还将改变居民的资产配置偏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居民企业的资产配置需求日益多元,城乡居民收入的提升将改变人们对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结构,主流收入人群将由60、70和80年代人向80、90和00后转变,年龄层的变化不仅意味着社会中坚阶层的消费结构的变化,同时,消费意识、消费习惯、风险偏好、信用意识等都在改变,逐渐社会化的金融交易和金融知识的普及也提升了客户对于金融产品的期望收益率,普通的存款和一般性的理财产品都将很难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这些都对对银行业的金融产品服务产生巨大的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财富管理是商业银行的转型方向之一,而财富管理需要银行与企业(个人)有深度的前期合作和业务往来,因而,做大客户群、深耕当前客户是实现向综合理财服务转型的基础。
法人居民方面,产能输出战略的实施也将使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希望获得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国际金融服务需求。居民企业“走出去”和个人的出国旅游、购物等产生的跨国金融服务需求使得国际化也是部分银行的转型方向之一。对于大型国有银行,国际化是其成为国际领先金融服务集团必不可少的一步,对于中小型银行,面对国内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通过特色的国际化道路(如边境地区的中小银行在邻国开设分支机构拓展业务)来实现特色发展也是可取的转型方向。
2.行业制度政策新形势
利率市场化改革。自1996年利率市场化进程启动开始,直至2015年10月24日,央行宣布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浮动区间,利率市场化才基本实现,银行对存贷款利率拥有了自主定价权。利率市场化改革最根本的影响在于使得金融市场的“资金价格”越来越真实,更加准确地反映资金的风险成本。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远影响远不止于银行存贷款息差的缩小,更重要影响是使得银行负债端的资金成本提高,而纯贷款的收益率将下降。此外,人民银行也将以更加市场化的手段影响市场基准利率,而商业银行将获得自主决定其最主要的产品—“资金”的“价格”,同时承担风险。
利率市场化需要丰富的利率产品以形成利率,包括各种利率现货产品和衍生品,同时需要充分竞争的利率产品市场和大量的市场行为主体,而大中小型商业银行都将会是该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这对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金融交易类业务以及其他中收业务将成为重要的盈利条线,头寸配置和调节将会让位于旨在盈利的金融交易,出现以“金融市场交易”为业务特色甚至主要收入来源的中小型银行并非罕事。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在资金来源充足,成本合适且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这也是一个可取的业务转型。
此外,由于“资金价格”更加准确的反映资金的成本,中期来看,企业尤其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将会提升,企业和银行会寻求运用灵活的金融工具而非单一的信贷支持来帮助企业融资,同时,银行自主的资金定价将会加剧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在资产端尤其是贷款业务竞争,银行或主动和被动地选择通过债权等资产打包证券化,以获得流动性。对于整个银行业来说,通过资产管理既降低流动风险,又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因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完成,商业银行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既是其迫不得已的选择,也是其重要的转型方向。
存款保险制度改革和民营银行。随着2015年5月存款保险制度的正式实施,从理论上讲,已经不存在政府对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背书,尽管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系统重要性而“大而不倒”,但是,至少在制度上给予了中小银行在信贷(存款)市场平等的地位。几乎同一时间(2015年6月初),银监会对最后一家试点的民营银行浙江网商银行的开业进行了批复,纯粹民间资本自发参与设立的民营银行的落地使得银行业的股权结构、业务模式和竞争形态更加多元化。
存款保险制度和民营银行的设立共同推动了银行业的竞争更加充分,中小银行在揽存吸储上的压力会相对减小。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在股权结构、组织架构等方面的优势会使得其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领域,尽可能得采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错位竞争。
此外,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由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往往意味着国家不再为商业银行背书,银行开始有破产的可能,而美国的经验表明,破产的银行往往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型银行再下行经济周期时出现集中的信贷违约风险导致的。小型银行破产后由经营稳健的大中型银行接手,开始出现银行间的并购,并导致部分地区市场份额重新分配。
因而,中小型银行采取相对激进的经营战略是可取的,但是要保证风险可控,否则将面临破产的可能。而经营稳健的大型股份制银行则可以通过并购部分地区的小型银行实现市场的更广泛的覆盖。
综合经营(混业经营)。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放开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当前对于实行“分业监管”还是“混业”监管仍存在争议,但是各类背景的“金控集团”的建立已经使得混业经营仅需政策的“开闸”。事实上,作为国务院特许的三家综合经营试点,中信、平安和光大的综合经营(混业经营)早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实行。目前,商业银行设立基金、保险、租赁等行业子公司的限制已经放开,主要国有商业银行也早就通过在香港设立子公司的形式曲线进入证券领域。2015年7月1日,交通银行获准入股华英证券释放了进一步进行综合经营(混业经营)改革的信号。
综合经营(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如何选择“混业模式”是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问题之一。主要的金融混业模式有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英国的“银行母公司模式”和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从我国的银行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来看,选择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既有利于各项金融业务的开展,也有利于业务间风险的隔离。但是,对于不同规模的银行,主动或被动地采取何种“金控”模式又是不同的。
未来,随着综合经营(混业经营)的推进,预计将会出现“大银行银控、小银行金控的局面”,即大型银行将控股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实现金控集团布局,而小银行则将有可能被大型金控集团控股,成为其在银行业的布局,也能在该大型金控集团内部实现与其他金融业务的协作。总之,通过建立和加入金控集团,实现综合经营(混业经营)是未来银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3.互联网与业务模式新形势
营销渠道变革,零售渠道下沉。互联网对许多行业的改变是将“生产-渠道-消费”的模式变成了“生产-消费”的“人-人”模式,使得其中的“渠道”部分几乎可以忽略,极大得降低了交易成本。随着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渠道的普及,层级分明的物理网点的将弱化,“直营”的金融服务模式将会被越来越多的银行主动采用或被动接受。物理网点在银行产品和服务上的营销功能将会强化,而资金聚敛作用则会受到电子渠道的较大影响。随着互联网带来的“直营”模式的普及,整个银行业的零售渠道层级减少,渠道下沉趋势明显。
互联网引发的渠道变革和下沉对物理网点分布广泛的国有大型银行影响较大,未来物理网点如果不能实现由揽储功能综合金融营销功能的转变,势必会成为大型银行的经营负担。对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来说,部分地区物理网点的缺失对其经营的负面影响将会降低。而中小型银行如部分有产业背景和优势的新型特色银行则完全可以建设较少的物理网点,通过特色的网上经营、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方式,实现特色发展。
移动互联终端的普及。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终端的普及,“手持终端”现象使得各种金融机构开始开发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产品,手机炒股、手机买基金等服务层出不穷,虽然许多银行的手机银行也能够提供相对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但是,各种专业性的金融服务软件正在蚕食银行的客户群体。客户对于综合金融服务的需求很难由一个金融服务软件满足,即便某一个金融软件能够提供,用户往往也愿意尝试其他软件。这对于许多银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未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能提供金融服务的各类型软件将会更加层出不穷,商业银行既要开发自己的综合性金融服务软件,又要争取与其他具有金融服务功能的软件的合作,同时还要防范其对自身金融服务软件的市场份额造成威胁,两难的选择需要商业银行无法逃避,又要慎重取舍。
支付、信用数据与风险管理。电子商务等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普及使得许多支付软件或具有支付功能的社交软件开始侵蚀银行的支付市场,而比支付市场更为重要的是支付数据伴随着客户的支付行为的转移。客户的支付数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经济实力和信用状况,支付数据的流失几乎可以等同于客户信用状况的流失,这对于银行的信用授予和风险管理等都是巨大的挑战。
大型商业银行如工商银行已经开始通过自建电商平台(融E购)来重新获得用户的支付和信用数据,但是,由于电商平台的运营成本和前期投入成本都非常巨大,并非所有的银行都有能力来自建电商平台,对于部分中小型银行来说,通过参股电商平台及其他用户量巨大的、可获得用户信用数据的互联网平台,是可取的选择。总之,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能够获得客户的信用数据是商业银行实现主动风险管理和稳健经营的根本。
雪山千古冷,独照峨嵋峰。
1、首先银行对于国民无比的安全感,这个很重要,完全的保本。这是许多大叔大妈的唯一选择。
2、利率市场化后,大吃小强欺弱,剩下的都有自己的一份能够存活下来的市场。在中国目前银行是不能倒闭的,只能被其他银行合并。利率市场化后,基本没有货币基金了,这个比较安全的基金没了,所以需要完全资金安全的人还是得靠银行(未来会不会出现更安全的机构目前还不知道)。
3、商业银行会存在下来的,到时候会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推出许多衍生品。你可以参见其他国家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