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上海自贸区最近启动的「自由交易账户制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22日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实施细则》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风险审慎管理细则》。两项细则的落地,标志着自贸区风险管理账户体系的政策框架已基本成型,为在试验区先行先试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金融领域改革提供了工具和载体。两个细则,全面规范了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及其风险审慎管理,两者相辅相成。 很多媒体使用了“上海自贸区最大政策出台 FTA账户规则公布”…
自贸区金改深化,交行等7家银行成FT账户首批试点银行
自由贸易账户的开启对区内企业受益颇多,区内主体可以在保留现有人民币账户和外汇账户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业务经营需要,自主选择开立自由贸易账户。自由贸易账户内本外币资金按统一规则管理,可以为企业开展跨境业务,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自由贸易账户(即FT账户)如期落地,标志着自贸区金融改革进入全新阶段。
6月18日,央行上海总部举行了上海自贸区分账核算业务启动签约仪式,7家银行与相关企业签订了自由贸易账户开立协议,5家银行实现了开立自由贸易账户的功能。
交行等7家银行获准入
据了解,在当日的启动仪式上,已经通过风险合格审慎评估的交行上海分行、中行上海分行、工行上海分行、建行上海分行、浦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银行及招行上海分行7家银行与相关企业签订了自由贸易账户开立协议。
事实上,就在一个月前,央行上海总部发布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实施细则》(下称《业务实施细则》)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风险审慎管理细则》,为自由贸易账户开立设规立矩。
但有“本”可依不代表账户直接落地,各相关银行所搭建的分账核算系统,经过了多轮测试才通过央行的验收。据悉,上述7家银行成为首批,便是因为在前期系统建设和测试中表现较好、各具特色。
作为唯一总部设在上海的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当日与联碧德(上海)商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协议,成为首批在本次启动仪式上签约的银行。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的自贸区分行及19家中心支行将可为符合条件的区内、境外机构和个人,办理政策许可的各项自贸区分账核算业务。
据悉,交通银行将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区内、境外机构以及符合条件的个人客户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专属化服务方案,提供包括国际结算、贸易融资、跨境人民币、账户清算等在内的本外币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投融资汇兑便利化需求,通过“做大、做强、做专业、做特色”来切实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国务院关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政策措施的落地。
此外,交通银行积极参与了上海自贸区各项工作建设,借助政策优势,已经成功办理了多项首笔自贸区业务,包括首笔非银行金融机构境外借款、首笔自贸区直接投资外汇登记业务、首笔自贸区商业保理业务结算服务等。
境内区外企业无缘红利
自由贸易账户被认为是央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的核心内容,是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扩大金融市场开放和防范金融风险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自由贸易账户业务启动之日起,所有符合条件的区内主体和境外机构可在上海市已通过系统接入验收的金融机构开设并使用自由贸易账户。账户类型包括区内机构自由贸易账户、境外机构自由贸易账户、区内个人自由贸易账户、区内境外个人自由贸易账户,以及同业机构自由贸易账户。这意味着,区内主体以及境外机构可以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办理经常和直接投资项下的跨境资金结算。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自由贸易账户类似于境外账户,能与国际市场连通。利用这类账户,境外资金汇入自贸区内,资金从区内汇至境外,以及自贸区内的企业向海外融资更加便利。而在自由贸易账户落地之前,资金汇入汇出和向境外融资都被视为跨境业务,必须接受相关外汇管理。
连平认为,在自贸区内,只有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能跟国际市场连通。自贸区内的很多贸易、金融活动,以及将来进一步的金融改革和业务创新,包括个人对外直接投资等,都涉及跨境资金流动,而跨境资金流动都需要依托自由贸易账户这一重要载体来进行。如果没有这类账户,资金流动就很难展开,或者说只能“纸上谈兵”。
自由贸易账户的开启对区内企业受益颇多,区内主体可以在保留现有人民币账户和外汇账户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业务经营需要,自主选择开立自由贸易账户。自由贸易账户内本外币资金按统一规则管理,可以为企业开展跨境业务,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与此同时,通过同名账户间按规定渠道进行的“有限渗透”安排,有利于区内主体更好地实现境内外业务、内外贸业务等的一体化经营,支持实体经济依托国内市场开辟国际市场业务。但需要强调的是,境内区外的企业和个人不能开立自由贸易账户。
简要说,自贸账户体系是一个“工具和载体”。以它为基础,未来可以让自贸区的有关主体和境外做生意更方便,可以做一些以前没有的投融资业务,探索好的政策可以逐渐过渡到更广的范围;而这个设计又留有管控风险的余地,如果有冲击,也可以尽量避免区外的市场受到不必要的波及。
它大概像是金融政策的测试版、体验区,或者像下文所说的,是一幅现有业务图画以外的、新的画布,它上面画好的图画会逐渐和现有业务的图画接轨,而万一需要调整,也可以免于大规模影响原有业务的画面。
自贸区的愿景和金融政策的任务
在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愿景:
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门户网站
由于自贸区的含义在于两三年后可以推广,可以想象,在两三年后,全国都可以做到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那将会是多么美好的图景。
而对于金融政策而言,就要求在两三年内做到相当程度的可兑换、大幅增加便利化——相对的就是大幅减少金融监管部门对实体经济具体金融交易的干预、也就大幅减少了直接控制高风险交易的能力,大幅提高我国对外的金融开放程度。而且,两三年后全国就要大范围执行。
这个愿景如何实现?央行在支持自贸区的三十条意见中,大概能看到三个方面的工作:
沿着在自贸区诞生前就在一直努力的政策路径,通过现有的业务体系,在自贸区推进
设计了一套不同于现有的账户体系,作为推动新业务试点的工具和载体
解决了自贸区现有主体面临的一些具体诉求,让营商更加便利
那么自由贸易账户制度就是这样一套不同于现有的账户体系。
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像一幅新的画布
如果把现有的银行账户体系,和通过这一个体系所做的、大家所熟悉的各种金融业务比作一幅画的话,那么这个新的体系也许可以比作一幅新的画布,上海的金融机构和自贸区里面的企业、就业的个人和自贸区内金融机构所服务的境外机构,就可以在这幅新的画布上面,画一幅更美的图画。
画得好的部分,可以在原本的那幅画上面借鉴,最终达到二者接轨融合,所谓可复制可拓展;万一过程中有不如意的地方,也不会影响到原本的那幅画,可以直接在新的画布上面调整,正所谓风险可控。在画画时,也讲究章法,逐渐把更多工具和技巧加入进来,是所谓稳步推进,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为什么不能直接在现有的画布上画呢?因为涉及到的问题太过复杂,一旦失误的风险可以很大,但是时间又如此宝贵,何况不去试一试也许也体会不到答案的精髓。似乎很多改革都是如此,于是我们一直在试图用一个试点区域来探索改革的路径。
但是毕竟资金不像货物,难以比较有效的圈定在一个范围内,在金融领域的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对一些金融政策而言,问题就更加复杂,失误的风险就更加巨大,改革的时间就更加宝贵,但不去试一试恐怕更加得不到答案的精髓。有一个类似但是新的画布,也许是比较务实的方法。
所以这次公布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和相对应的要求金融机构分账核算的一系列监管要求,就相当于设计了这样一幅画布,把开展下一步业务的载体定义好。那么下一步开展更多的投融资创新业务,就是如何运用这个载体的问题了。
和现在与未来的关系
当然这也不代表完全另起炉灶,毕竟现有的账户体系功能非常完整,经过自贸区的一系列政策更加如虎添翼。很多事情并不一定需要自由贸易账户就能完成,只能通过自由贸易账户进行的业务也不一定人人需要,所以两幅画其实同时都在变得更好。
自贸账户体系公布之后,下一步可以期待的是利用自贸账户进行的存贷款、汇兑等等银行服务,而再下一步则是跨境融资和跨境金融市场投资。这些实现之后,再加上众多现有账户体系就可以支持的业务,个人和企业将可以拥有充分的选择:选择用人民币还是外汇和境外做生意,获得方便自由的汇兑服务;选择从境内还是境外融资,选择如何最优化自己的资金来源和投放;选择在境内还是境外投资企业或者金融市场,满足自己的风险回报偏好;选择在境内还是国际市场的工具来管理风险……提供服务的不只是银行,也有证券、保险等等其他金融机构,那么对个人和企业而言,只要是合法合规的业务,就专心做好你的业务,不用担心金融政策会成为你的阻碍。对金融机构而言,自然是有更多的机会,服务更多样的客户需求,接触更多的金融市场施展拳脚。
金融制度面对的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市场,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也必须经过这个市场的检验,也必须面对新的市场环境,所以这个账户体系也会需要一个发展完善过程,比如”先本币,后外币“的过程。作为市场参与者的我们也不妨用我们的关注,耐心,参与,用市场的力量,把自贸区的图景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