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的对冲基金褒奖机制是否有改善的空中?
看到这个问题下的回答基金经理的社会价值是什么?我的观点:在现行的奖励机制下(以AUM的百分比做手续费),基金经理与投资人的利益并不吻合,所以就算跑不赢市场,基金经理照样拿钱。以我觉得 基金经理并没有分享市场的收益,而是吸取了投资人的资本,伤害了投资人资本的利用率与机会成本。而投资人用自己的钱投资,建厂,科研,能产生大量工作岗 位。与其给基金经理18%,不如再给千千万万的罗永浩,让他们雇佣千千万万工作人员…
收费呢远不是management fee + performance fee 这么单调。performance fee计算时候需要考虑的high water mark/hurdle rate。HWM就是说基金赚-亏-再赚的时候,再赚的部分是在之前赚的基础上收取performance fee,避免重复收费,hurdle有时是固定的收益率,有时是LIBOR加几个百分点什么的,是基金要跑赢才能收取费用的门槛。目前各个基金的费用设置也还是大体上让基金经理和投资人利益一致的,毕竟。。。都是成熟投资者,没那么好忽悠啦,不然机构投资者的DD也过不了啊。
列一些费用设置中考虑的点,都是改进奖励机制的“工具”吧:
【1】 不同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对冲基金有不同的class, 通常每个class是不同的费率,以迎合投资人的不同需求。这个费率是在几个基础上权衡的:
Liquidity premium, i.e. lock up period. 就是说投资人最少要把钱锁死多久才能赎回, 这个一定有premium的,如果投资人几个月就要赎回,会打断基金的整体策略。lockup通常有一年两年的,有些专门针对HNWI的也有半年的,最高见过要求锁5年的。lockup又分为hard lockup and soft lockup,hard lockup:打死就是不能赎回(好啦,除非你和基金经理关系好,他点头了也是可以啦)。soft lockup: 收取赎回费。这个也是一个liquidity premium的问题,不过提供了一个可赎回的选项,投资人可以自己权衡。常见的组合有hard lockup 1 year + soft lockup 1 year. 很多交易流动性比较弱的产品的基金,会要求比较长的notice period, 如果你提前少于notice period的时间要求赎回,也是会有惩罚性收费的(突然liquid investment的损失其实可能比这个费用大咧!)。还有一个设置是rolling lockup,锁两年,可以赎回,如果不赎回的话,再锁两年,这样。
最低投资额度。通常,费用高的最低额度偏低,费用低的最低额度比较高。这个好理解吧?给多点钱,我就少收点费的意思。当然,这建立在legal minimum的基础上,开曼群岛注册的对冲基金最低要求USD 100K.
还有一个比较少见的是social responsible class,会剔除一些烟酒公司,环境污染严重的公司的投资。费用其实差不多,但是如果基金在这些领域收益比较多其实是可以调整费率的。感觉也是一个发展趋势吧。
【2】 不同阶段的递减费率。已经开始有很多基金注意到投资者对management fee固定费率颇有微词,management fee设置加了个AUM的限制,比如到了500 mn 管理费减一个百分点什么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改进了。
对冲基金除了投资策略,最大的卖点其实是基金经理对整个结构的自主权,可以最大限度的迎合客户需求。以前有一个特别作的基金,每进一个大客户就弄一个side agreement,给特别的费率,设置客户要求的lockup等等各种项目。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发展趋势,特别是针对机构投资者。
今年2月份已经从工作3年的香港某支对冲基金辞职,正在筹划着自己的小生意。
在做销售的时候一直都试图弱化2%的mgt fee而强化20%的performance fee, 事实上投资者并不是傻瓜,无论我怎么吹嘘如果我们表现不佳的话会拿不到一分钱performance fee,可能会白忙活一年,但投资者后来终究会focus on 2% management fee上。对此,通常我给投资者的解释是这2%的管理费只是为了维持公司正常的行政开支,付付房租,支付员工的基本工资等(当时我们在香港和深圳都有办公室,而且都是在最好的地段),如果没有这些基本支持的话我们可能会无法维持运营。其实我知道这个解释是站不住脚的,行政运营的开支显然不会随着AUM的扩大呈正比增长。
不过说句良心话,一支对冲基金如果指望着靠2%的mgt fee想要长远立足的话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要两年的时间投资者就会用脚投票;而比大市波动性还要小的track record相信即便你有三寸不烂之舌也吸引不了新的投资者。
2-20几乎是国外的行规,根据每一个基金有少许偏离,如上面说的量子基金、王亚伟在香港成立的Ace, 这些大牌的通常会稍高一些,而另外的一些非对冲基金(指一些不需要频繁操作,技术成本偏低的基金)也有收1~1.5%管理费的。国内变种的比较多,曾经见过的包括无管理费,基金用自有资金填补投资者亏损,但是表现费按照50%收取;无管理费,基金按照1:1跟投,业绩费收取也比较高。总之不同的基金收取的方式会有所不同,主要是和基金本身的实力(经验、基金经理的track record等等)有较大的关系。
整体而言:management fee+performance的费用结构应该说是比较理想和科学的,至少目前就我所知没有更好的收费方式(既要维持基金的运作,又要给基金经理足够的激励)。
基金经理的社会价值?
我从来不觉得run一支对冲基金会对社会有什么社会价值。我相信写字楼下面卖早点的大叔大妈都比一个对冲基金经理有社会价值,至少他们提供了一顿有温度、有营养、可口的早餐。
=======================我是分割线====================================
今天下午和国内一个同样在最近出来自立门户的朋友聊到关于基金经理激励机制的问题,国内能坚守国际通行2,20收费结构的基金似乎已经凤毛菱角,或许身处在国内被称为“私募之都”的深圳,基金经理激励机制的变化更是多种多样,见识有限,肯定不全面,只是就自己看到的多说两句。
一般人看来,基金经理似乎是金融界高大上的代名词,却不知道无论任何人只要有投资者认可你都可以成为一个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从正统的基金经理职业生涯的成长轨迹来看,更多的基金经理是从分析员、研究员成长起来的。如上所述,鄙人并非金融科班出身,入行之时做的是back office里的compliance officer,而后再从analyst做到trader(说到trader不得不吐槽一下很多人在fund里面做的事其实就是接受fund manager的指令然后下单也自称为trader);在我离职前的三个月刚升为所谓的基金经理,管理着一个规模不大的资产组合。我曾经所在的基金只是一个AUM只有一个billion的小基金,职业生涯成长的路径或许并非典型,只是想说明成为基金经理的门槛并非高不可攀。如果有资源的话,在国内募一笔钱或许你就是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
低门槛必然导致无数从业人员的竞争,以深圳为例,基金经理的各种激励机制层出不穷。上面提到刚出来自立门户的朋友前几天刚考完CFA level 3,经过几天的琢磨过后决定采用了一套至少我觉得难以接受的收费模式:不收取任何mgt fee,整个团队的唯一收入来自于performance fee, 而performance fee的收取建立在整个portfolio绝对盈利在20%以上的部分收取50%performance fee(注意是绝对盈利的20%以上,而不是国际通行的绝对盈利以上的20%)。 这个朋友按照我所了解的操作习惯一般来说不会超过7成仓位(我曾经供职的对冲基金一般是3.5倍杠杆操作,国内的私募基金一般不会这样子,国内同行有质疑的话欢迎指出),那么按仓位计算投资回报这位朋友在look back period里的回报应该要达到71%以上才能获得performance fee,然而这只是仅仅有资格获得performance fee。
我相信在国内私募界这并非个例,基金经理能抛开通行2-20的收费标准,原因究竟是什么?以上面我的这位朋友为例,从一个分析员出来自立门户,并没有靓丽的track record来给投资者谈价钱,只好自己掉价,接受苛刻的收费条件;而诸如王亚伟这些大牌基金经理不但可以提高收费标准到2.5-20,还可以收取1%的认购费。按照王亚伟首次募资规模20亿计算,王亚伟一年即使什都不干,也可以收取5000万的管理费。
总的来说,私募基金近乎没有门槛的环境使得基金为了争夺投资者不惜牺牲一直坚守的收费规则,因此也必然会造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状。这个市场并没有一沉不变的规则,正如没有一套能永久获利的策略,只有不停的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策略,才能在这豺狼虎豹骗子流氓土匪强盗横行的丛林中求得一份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