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也一直烧钱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买单?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讲,烧钱是用来换时间,尽快地把我想要的未来拉到今天实现。
首先,投资是看未来的,因此谁的未来宏图最广阔谁就是最值得投资的;同时投资也要看速率,谁能将一个宏伟蓝图最快实现,谁就能使投资收益最高。从这一点出发,看向整个商业社会,什么东西版图最大、复制最快?就是互联网。有了这个逻辑,就不难看出为什么资本和互联网相互选择了。
互联网烧钱主要就是几个方面:
为了支撑一个能覆盖全国的网络结构,需要大量硬件来支持,服务器、带宽,有的还需要线下的仓储物流、配送团队、地推团队等,要多大网络烧多少钱。传统小商业,并不以全国市场为蓝图,自然不需要烧这么多钱。就算家大业大如麦当劳,你让他一口气拓展300个城市5,000家店试试看?光店铺选址装修就爆炸了,更不要说招300个城市经理几万个正副店长了。麦当劳花了几十年铺了所谓全国网络(还有好多城市没铺到),京东的快递小车几年的功夫都跑到5线城市去了。
铺好了全国的网络,需要目标客户知道我的存在,才会买我的产品,所以要花钱做广告。
为了培养消费者习惯,需要做促销和优惠。
有时候为了打压竞争对手,也需要花很多钱做促销,去挤压竞争对手的空间。比如京东和苏宁的价格战。全世界感触最深的可能是黄光裕,黄总进去之前苏宁是国美最大的对手,出来之后别说苏宁了,整个家电卖场行业都快被京东烧没了。另一个例子是滴滴和快滴,这里出现的戏剧性的场面是,双方的金主都非常有钱,两边一看谁也烧不死谁,干脆合并算了。
版图烧出来了给大家带来什么了?新的生活方式。以前大家买东西去超市去逛商场,后来开始淘宝,再后来一部分消费者就算淘宝便宜我也去京东买,因为配送及时正品放心。当然,这是由消费能力决定的。以前打车打不起的人,在滴滴快的烧钱大战之后依然打不起,只是那些以前路边招手打车的人,改用了APP。
可消费者为京东和滴滴快的的发展买单了吗?并没有。我们不仅足不出户能买到相同的产品,节省了大量时间,有时候还能享受一些优惠。今天没有付出更多,以后也不会。因为电商带来的是结构性的改变,电商平台作为连接者同时为买方和卖方创造了价值和利润空间。
所以伤心人变成了竞争对手。他们不是被简单地烧死了,而是被有组织、有预谋地抢劫了,在成本上、扩张速度上、营销能力上、用户体验上、占领市场的速度上、抱住的大腿的粗细程度上,都不如更快更强的互联网企业,所以不情愿地让出了市场,但也不能说被淘汰者为了一个没有他们的未来而买单,这听上去像是为了新中国光荣牺牲,实际上并不是,他们很大程度上还是绊脚石。
所以本质上说,并没有人为一个更高效、体验更好、成本更低的未来而买单,因为这不是一件坏事,正相反,这是一个优秀的良性循环。它的发生始于一部分人有了闲钱,希望闲钱产生更多回报,于是他们去创造了一个效率更高的商业模式,这个商业模式取代了原来的古董,为市场上的每一个人带来更多价值,当然也回报了他的奠基人,于是每个人都更开心了。没有人觉得自己为此做出了牺牲。这才是投资的本质,一群人用自己的力量驱动更好的未来,如此而已。
从表面上看当然是风险投资在为之买单,如果公司成功拿回高额回报,失败则打了水漂。
至于说用户买单的,那是对经济学完全不了解。2014年互联网经济占我国GDP比例是7%,未来十年,互联网将帮助中国提升GDP增长率0.3-1.0个百分点。互联网与工业革命的早期非常相像,虽然还没有像电一样改变每个人的生活,但已经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并且会对不断对下一代产生更为强大的影响力,尤其有利于那些求知若渴的人、愿意去应付那些由泛泛之交构成的超大关系网的人、愿意以极快速度吸收信息的人,比如……刷百晓知道的人。从经济学的视角,互联网带来了如此之多的免费产品,且不说O2O,只说上一代产品,你刷一刷博客,逛一逛淘宝,聊一聊QQ,看一看视频,这些都是免费的,而整个过程充满愉悦。互联网的大部分价值在个人层面上实现,而不会出现在生产力的统计数据上,你买个煎饼可以增加GDP,但你没法计算出你刷百晓知道的GDP,也许不会超过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电费。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所有不快速接纳互联网的人都在为之“买单”,为“本来可获得的价值”买单。最土了说,接触早的,享受到烧钱的福利,早利用到互联网的好处;往大了说,不张开怀抱迎接互联网几乎等于被时代抛弃。
大家都知道paypal黑帮,但也许没有人意识到整个互联网及风投都是黑帮。芒格说,“互联网对社会是美好的,但是对于资本家来说纯属祸害,有很多都是提升效率降低利润的。互联网会让每个企业少赚钱,而不是多赚钱……科技能够帮助你,也能毁灭你,学会区分这两者是微观经济学中重要的一课,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脑袋里都没有这个概念。”美国20世纪后期给投资人带来最佳收益的股票是卡夫食品、雷诺烟草、新泽西标准石油,可口可乐。航空、电视、计算机、生物技术、互联网,一个都没有。我们以为高科技公司是最好的投资,实际上不是。前面说过,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进步会带来大量社会进步和潜在经济利益,而且最终获得这种好处的一定是消费者。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竞争,降低了价格并且提升了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但每次技术进步,或者说互联网被炒热,出于对创新的热情,大量投资者为参与其中支付了过高的价格。创新的收益并没能流向普通的投资者,而是流向了成功公司的创始人、员工,以及金融从业者,比如风险投资、投行、券商。
人的投机心理是不可救药的,会被任何当时流行的东西吸引,而且上一代人的教训不会遗传给下一代人。股市的泡沫在于如果一项投资抓住了人们的心思,或者让他们相信将会有人以更高的价格来购买这些股票。互联网本身无论泡沫与否,其实都是一个庞氏结构,风险投资的退出就来源于整体社会对互联网的信仰程度。所以,不怕赔钱、不怕烧钱的风险投资,最终获取了利益,跟风而来的,不按风险投资方式出牌的普通投资人,都是来买单的。正因为此,所以出现越来越多的股权众筹的概念,希望投资门槛放低,让普通人也能参与进来。但问题是,如何让你进入这个“黑帮”来分享利益,不是简单参与众筹就可以的。再往后说,完全不参与成功互联网企业的二级投资,或者投资错了对象的普通人,也都是来买单的,但这一点并不是互联网特色,而是整个二级市场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有个例子,说的是在电影院看电影,你个子矮,在后面看不清楚,你就想站起来看清楚,但是随着一个又一个人都站起来了,那么后面站起来的人的效果就没有前面那么好了,最后所有人都站起来,跟大家坐着是一样的。所以,互联网的发展并不代表让每一个人都受益。而且,互联网产生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更少。工业革命产生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而互联网没有,甚至团队越来越小,大部分工作是由软件和服务器自动执行的,比如Uber,一个自动化程序替代了政府的角色,简直是当年科幻小说常见的设定。于是,劳动力市场正迅速成长为分裂的两部分,一部分能跟得上科技发展的脚步,一部分则不能。封建社会,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以后可能大家都役于互联网。
所以,要从互联网当中获利,最大的要诀就是要早,也就是预测未来。09年开始投资移动互联网相当于你在电影院刚刚站起来的时候。几年以后,所有人都在进行移动互联网投资了,相当于所有人都站起来了。当泡沫来临时,存在两种人,一种人不断地指责这是泡沫,另一种人坚决参与泡沫,享受泡沫。前者不可能越来越聪明,后者不可能越来越有钱。而相反,风险投资正是因为不断参与烧钱的游戏,具备更多洞悉未来的能力和控制策略,配合概念的炒作,比如“互联网+”,来放大或加快获利,最后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钱。而伴随泡沫膨胀或是泡沫破灭,买单的都是“非我族类”。
有人不免又要问了——“我常年关注和投身互联网,怎么也没觉得赚到什么好处?”
用一个故事来解释吧。有个小胖,据说是风投里的金领,听说百晓知道的club是个风花雪月的好场所,所以跑来找艳遇。上一次来,连艳遇的影子都没见到,于是这次他就拉下脸皮来和club的老板明说自己的目的,让留意把来的单身女同学介绍给他。老板当然乐得看戏,就介绍了一位给小胖认识。这位女同学爱打扮,穿着时髦,上露沟下露腿,和小胖也热情攀谈起来。这下小胖认为有了盼头,不惜血本地充当护花使者。club结束,小胖带着美女玩遍北京的景点,吃喝全包。我听到时不禁羡慕:“哎呀,看来小胖是艳遇得手了。”结果老板说:“得手?连手都没牵到。”于是一声叹息。老板继续说:“小胖以为自己和美女混得很熟了,时机到了,于是提出进一步发展。结果美女勃然大怒,呵斥:‘我还以为你是好人,没想到你是来约炮的。’”
这个没有卵用的故事就此结束了。我很善意很正面地认为小胖怀着真诚的心在投资这段感情,但从旁观者角度来看,小胖无疑是在投机。问题出在哪里呢?投资和投机区别在哪里呢?格雷厄姆的定义是:“投资是一种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有指望保本并能获得满意收益的行为。不满足这些条件的行为就被称为投机。”很显然,小胖对进行感情投资的对象从没有进行过认真的思考,比如年龄是不是合适,有没有共同爱好,对方的期望在哪里,等等。更关键的是小胖动机不纯,即使怀着真诚之心,可是一味追求意外的艳遇和感情的速成,只能证明这是场投机。当然,如果出于约炮的目的,判断对方类型错误,也是自讨苦吃。因此,即便小胖是个长线投机者而不是逐小利者,终究是一场空。
但恰恰因为投资和投机难以区分,无数的单身狗也因此一直在用投机的方式经营着自己的感情事业或者约炮事业而不自知。与投资相比,投机的风险当然要高很多,许多男生就在多次的投机中不断重复着自己的失败,把自己拉入了剩男或者屌丝的群体。这个过程从很早就开始了。小男孩对邻家小女孩有好感,用各种自己喜欢的小东西,诸如糖果、好看的纸片、路边的小花,去大献殷勤,殊不知已然踏上了投资的不归路。显而易见,剩男之所以被剩下,直接的因果关系就是他到目前为止所有投资某个或者某些女生的行为全部遭遇了失败。自以为很认真地投入一段感情,但实质却是一种赌博般的感情投机,失败的机率当然很高。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如果你仅仅是关注互联网一些华而不实的概念而胡乱投资,或是不断加入各种创业公司来期望获得一夜暴富的屌丝逆袭,再或者看见什么领域兴起就急急忙忙地赶去跳槽,最终结果都不过是个小胖。我们在学校中接受的教育都是面对过去的,缺乏面对未来的思考训练,同时,习惯了非黑即白。其实任何事物都是处于网络当中,并持续变化。如果你不能拥有面对未来的思维方式,对事物简单用是非来评判,终将是互联网时代的“剩男”无疑。
注:本文观点不保证科学性,如同小胖故事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