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存50w可以取得实习机会,值未值?
2012年5月15日,新华网首发《“招聘大学生”还是“招揽大客户”》报道,称渣打银行某支行在招聘实习生过程中,告知应聘学生存入50万,即可成为银行VIP客户并被录取,认为某支行名为招聘,实为“揽储”,违反了就业公平。此后几天内,多家媒体及门户网站跟进报道,许多网友“现身说法”发表评论,使该事件迅速升级为负面舆情事件,给银行带来不良声誉影响。2012年5月17日,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分行接受媒体采访,简要说明该项目是渣打银行总行零售银行产品部设计推出的产品,目的在于向银行有出国留学意向的VIP客户及子女提供短期培训及能力拓展训练。银行正进行内部调查,如有违规行为将严格处理。但这一说法并未获得媒体和公众的广泛认同。
体验生项目是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对高端客户提供的增值服务之一,渣打银行某支行在推广过程中,对部分申请体验生项目的学生提出存款50万即可录取的要求,部分推广资料使用了“实习”字眼,存在误导学生将实习生资格与存款挂钩的嫌疑,导致被媒体冠以“揽储”、“天价实习生”等进行报道。渣打银行零售业务条线允许各地支行各自开展“体验生”项目推广,对支行推介行为缺乏统一规范、指导和监督,并且表示对互联网上大量出现的“渣打银行招聘实习体验生”广告毫不知情,埋下引发声誉风险的隐患。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分行按照总行要求推出该项目时,强调项目进行了合规审查程序,没有违反《就业促进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以及监管规定及行业自律性公约,但并未充分评估实施过程中的声誉风险因素,尤其是经济社会形势变化。该舆情发生初期,指责银行“暴利”、“店大欺客”等言论甚嚣尘上,银行对形势的严峻性估计不足,反应迟缓。突发舆情的应对应符合“快速”、“准确”、“互动”三原则。以“快速”为先,占据舆论阵地;以“准确”为本,不给公众留下质疑的余地;以“互动”增信,主动回应从而取得公众信任。总体来看,渣打中国在舆情酝酿、爆发和快速蔓延的整个过程,缺乏整体的应急响应和危机处置安排。尤其在媒体采访时仅给予简单回应,信息披露不够主动全面,未能以正式新闻通稿形式详细说明情况,争取公众理解,导致进一步遭受质疑,在舆情应对过程中失去主动权。
不值,有什么好实习的,实习就是廉价劳动力,直接笔试面试进去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