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金融业,干吗信托比银行,券商或者本使




同样是金融业,为什么信托比银行,券商或者基金要低调这么多呢? 从资管规模来看,信托目前稳居全国前三,仅次于银行和基金。 可是为什么总觉得信托好像很低调?无论从从业人员数量还是知名度来说远远不及券商和基金公司。 在全球范围内,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知名的券商,银行和基金,可是很少有人说的出几家知名的信托。 做为一只还在考虑要不要入职的学生狗,表示对信托太不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未来我国内信…




信托从业人员来也~~~
大概是在2011年左右,信托的资产规模才在金融业排名达到第三,逐渐走入大家的视野。
之前为什么不显眼,主要因为从业人少。
原因如下:1、信托法规定,集合信托个人投资者认购金额在300万元以下的不能超过50人。
所以信托的投资客户以企业为主,个人客户少。所以信托公司不需要那么多人。一个公司40个人左右很正常。
2、信托没有营业部,而证券,到处是营业部,拉你开个证券户,不用一分钱,满街业务员,你能不知道吗?而基金,2006年股市火爆,一路冲到5000点,银行代销基金,银行的理财人员都在推销基金,银行有多少家,而且基金的认购门槛是1000元,2006年,菜市场大伯大妈都去证券公司开户,都会买基金了。所以你都知道了。
3、有钱人低调,银行的私人银行是可以代销信托的,这些客户都是很低调的,绝不会像菜场大妈一样在公开场所高声议论。

信托为什么火起来了,而你知道了,因为这几年,中国高净值人士增长迅猛,比如卖掉一套房子就有几百万了,可以买个信托了,而且通过互联网金融,将信托打散卖了。所以你开始知道了。

答案满意不?



信托狗,谢不邀。
看了上面的答案,觉得有必要普及一下。
低调的原因几个:门槛限制、营销限制、业务限制。
一、门槛限制
根据09年修订后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六条:
“前条所称合格投资者,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能够识别、判断和承担信托计划相应风险的人:
(一)投资一个信托计划的最低金额不少于100万元的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
(二)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计在其认购时超过100万元,且能提供相关财产证明的自然人;
(三)个人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或者夫妻双方合计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30万元,且能提供相关收入证明的自然人。”可见信托计划面对的是高净值个人、家庭及机构,目前国内80%的家庭暂时没有条件买得起信托,也很少有人听说。
二、营销限制
同样根据09年修订后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管理办法》第七条:“信托公司异地推介信托计划的,应当在推介前向注册地、推介地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省级派出机构报告。”以及第八条:
“ 信托公司推介信托计划时,不得有以下行为:
(一)以任何方式承诺信托资金不受损失,或者以任何方式承诺信托资金的最低收益;
(二)进行公开营销宣传;
(三)委托非金融机构进行推介;
(四)推介材料含有与信托文件不符的内容,或者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等情况;
(五)对公司过去的经营业绩作夸大介绍,或者恶意贬低同行;
(六)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禁止的其他行为。”
上述加黑规定将信托明确限定为私募性质的金融产品,无法像银行那样光明正大地卖理财产品,接触大多数普通投资者。
三、业务限制
大家都知道信托业是国内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下唯一一个具有跨市场配置功能的BUG,股票能投,债券能买,租赁,买入返售,衍生品,同业间拆借,私募股权,贷款都能做,看起来应该没有业务限制。
其实这就是最大的限制了。
正是因为啥都能做,更注重短期逐利,而忽略长期竞争力培养。
信托从08年到13年这一波狂潮,主要靠非标贷款,给企业提供过桥资金,把体量从不到2万亿扩张到突破11万亿,才开始有媒体注意到还有信托这个玩意儿。这些非标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工商企业,都属于资本市场以外的业务,一般人平常很难接触到,“影子银行”称呼由此而来。一直到14年搞打新基金和结构化配资进入资本市场,才逐渐暴露在聚光灯下。
四、题外话
信托业其实起步很早,从1978年中信信托成立算起,将近40年,期间经历过六次大整顿,在一法三规建立后,才慢慢正规化,刚好又碰上四万亿的机会,确实时来运转。
但作为一只信托狗,深感目前目前信托业转型之艰难。非标贷款,票据融资,假股真债,受益权转让,结构化配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信托业务创新。或者不叫创新,而是利用了监管漏洞和短期市场机会所作出的反映。
当制度红利耗尽,信托的好日子也到头了,15年券商资管计划和基金子公司的规模已经超过信托,银监会对各信托公司的监管也日渐趋严,未来很可能再次经历01年到07年那样的蛰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