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研讨股票、期货市场及的口身上,会见不会






刚写了篇文章,直接转到这里吧。



反人性的交易——浅谈炒股与自骗机制。



我一直认为股票是一个系统性学科,股票的一些规律和本质,在其他各行各业上都能找到相似之处。

今天想说一下股票与心理学的关系,笔者精力有限,可能只能说到一个很小很小的点,还只是片面的,希望能起抛砖引玉之用。


交易市场,或者单论股票市场。一天所产生的错误数不胜数,在这个概念下,甚至可以说:

市场总是错的。

关于市场总是错的这个理念,金融大鳄索罗斯有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论断:

因为我这么有批判性,别人经常认为我是反市场派,但是,我对于逆势而行非常谨慎,我可能惨遭趋势蹂躏。根据我的趋势理论,趋势最初会自我强化,最后会自我毁灭。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趋势是你的朋友,只有在趋势变化的转折点时趋势追随者会受到伤害。大部分时间我都是趋势追随者,但是,我随时都警觉自己是群众的一分子,一直在注意转折点。凡俗之见认定市场始终是正确的,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我假设市场总是错误的,即使我的假设偶尔出错,我还是用它作为操作的假设。这并不是说大家应该总是逆势而行,正好相反,大部分的时间里,趋势会占优势,只是偶尔会自行修正错误,只有在这种状况下,大家才应该违反趋势。这种思考方式引导我寻找每一种投资理论的缺陷,我知道缺陷是什么时,我的戒心才会得到满足,这样不会让我抛弃这个命题,反而让我能以更强的信心去运作,因为我知道有什么地方不对,而市场并不知道。我身在波浪之前,我密切注意趋势可能衰竭的迹象;如果我认为趋势走过了头,我可能尝试违反趋势。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如果违反趋势,通常都会遭到惩罚,只有在转折点时才会得到报偿。


中国股市就是人性的试炼炉,对人性的拷问可以说接近极致。

你要问我还有没有更极致的地方,如果你用全身家当做过期货,炒过外汇,你应该知道“炼狱”是什么样的。


在另一篇文章中我也写到:


当然,下文所说的一些散户思维,以及我想指出的一些散户的错误心态和认识,我在初入股市的时候也同样犯过。

而我正是依靠自己克服了这些谬误,从一个小白开始成长到现在。

其实如果让现在的我去面对以前的我,可能我会把自己骂出翔。

而事实上就是这样,我在做股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把自己骂出翔。

在股市中,同样的错误,我经常连续犯100次。

下面列举我犯过的一些你们可能不会犯甚至听都没听过的重大谬误:

一、买入一字板跌停。

买到以后再连跌4个一字板,最后腰斩清仓。

二、当天全仓做T亏损17%。

是的,全仓做T相比拿着不动的最大亏损值是20%,即跌停板卖出,涨停板接回来。而我做到了17%。

三、明明已经被市场痛击,仍然要跟趋势作对,坚信看好股票会涨回来。

最后腰斩清仓。

四、开盘前填单子挂涨停价却算错价格。

该股票全天一字板,但是开盘前填单子是可以排队买到的,直接损失50%以上利润和很多天的研究成果。

五、研究过并且定好的次日坚决不应该卖,怕自己手贱直接出门,最后又打车回来卖掉。

刚卖就涨停,接下来各种连续涨停。


我自认是一个还算聪明的人,然而在充分了解股市以后,甚至到现在自己做了私募,但只要一做交易,就经常还是会犯一些根本性的错误。(所以现在交易基本上都交给操盘手做了,我是看不惯自己犯一点错的那种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通常人们做事有两个标准:

一、我想做。

二、我应该做。

在处理通常的事情上,这两个标准是混合起来的。

恰恰做着喜欢做的事情,然而又觉得好像不太对劲,会犹豫,因为自己不应该做。


明明做着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心里可能还是会抗拒,会抱怨,因为自己不想做。

交易就是交易,股票的涨跌逻辑是纯客观的事实,不由个体的喜好所决定。


金融市场中其实也蕴含着《道德经》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的本质哲学。

它有着再简单不过的逻辑:

判断对了,赚钱。

判断错了,赔钱。


在交易中,只有该不该做的事情,没有想不想。


在市场中,我们纯理性思考都有可能受限于自己的思维、阅历、对股市的理解,而产生谬论,更遑论如果夹杂着大量的感性甚至纯感性的去思考所能产生的谬误会多么可笑了。

然而散户思维钟最可怕的一点还是:

他们通常能把“想不想”转化为“该不该”。

你就是看好这只股,想买或者已经买了,你就能自己给自己找出100种买入他的逻辑,而对那些逻辑中非常幼稚的漏洞视而不见。

然而结果呢,结果是最关键的那个涨跌因素并不是由你思维所能控制的,你想你的,它涨/跌他的。

就跟有的地方也许上一秒还艳阳高照,下一秒就立刻大雨倾盆,但你能说这是违反科学的吗?

不,其实你也知道其中必然是有科学依据的,只是很违反常识罢了。

然而很多散户的习惯是,先给自己的买入找到了充分的先决条件,买了之后跌了,或者没有涨到自己期盼的价位,就开始怪庄家、怪股市、怪政府。

怪他们吗?你想怪可以怪,但是你既然来到这个市场了,就表示你接受了这个市场的游戏规则。如果你想赚钱,但是最后你赔了,就是你自己的错,打碎了牙也只能自己往肚子里咽。

然后在股市中,总有人把常识当作了客观逻辑。

交易这一行真的很不适合玻璃心,做交易的过程就是充满了与自己人性搏斗的过程。

我要开始“废话”的科普一下佛洛依德的“心理防御机制”中的“自骗机制”:


概述

此类防卫机制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是一种消极性的行为反应。它含有反向作用,走向另一极端,邪派的会扮成极正派的,去瞒过自己和别人。合理化作用的,总会为自己找出些理由来自辩。抵消作用的,同合理化作用相似,但不单独用理论来自卫,而是加上具体的运用。隔离、理想化及分裂等作用也是运用技巧的方法来欺骗自己或别人。以下六种,也是人们常运用的防卫方法。以下我们详细阐明,明白了,可以协助我们了解自己或他人行为的背后动机。

反向

把潜意识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之中的相反行为。〖例如,有的学生对某位异性同学有好感,但却在他或她面前表现得若无其事非常冷漠。〗


合理化

又称文饰作用。指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辨护,以使其可接受。它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例如,有学生评不上三好生,就说三好生没意思〗。二是甜柠檬心理,即把已经接受了的不好的东西说成是好的。〖例如,有的学生成绩差就推崇“60分万岁”。这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推诿

此种自卫机制是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其他理由,找人担带其过错,个人心灵之平静。例如,学生考试失败,不愿承认是自己准备不足,而说老师教得不好、老师评卷不公或说考题超出范围;战败的将军不愿承认战败是因自己策略运用错误,而说是“天亡我也,非战之过”。打人说是自卫;喜欢应酬、饮酒作乐,说是为了生意或工作在联络感情;球赛输了,说场地不好,裁判不公;老师体罚学生,说“爱之深,责之切。这些都是一种推诿用。有一句台湾俚语:“不会划船说溪窄。”很传神地表现推诿作用。

仪式抵消

无论人有意或无意犯错,都会感到不安,尤其是当事情牵连他人,令他人无辜受伤害和损失时,的确会很内疚和自责,倘若我们用象征式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以减轻心理上的罪恶感,这种方式,称为仪式与抵消。例如:一位有了外遇的丈夫,买轿车、送钻戒给妻子来消除心中的罪恶感,并且以这个行动来证明他是个尽责的丈夫;又如:一位工作繁忙无暇陪孩子的父亲,提供孩子最好的物质来消除心中愧疚感,并目似这个行动来证明他是照顾孩子的。另外新年时节,打破东西说“岁岁平安”也是一样,都是采用“仪式与抵消”的防卫机制。

有些心理疾病,是由此机制的过度使用而造成。有一因自卫不慎杀死人的中年妇人,患有强迫洗手症(每天洗手二十多次,且每次洗手时间长达二十多分钟,其手部皮肤近乎溃烂)。后经心理治疗,发现其强迫洗手症是来自干她的不慎杀人所引发的罪恶感。她认为她的双手沾满血腥,是污秽肮脏的,因此,她无法控制自己不断想洗手的念头与行为(事实上她想洗去的是自己的内疚),她以洗手来减轻内心的罪恶感。

隔离

指把事实中的一部分从意识领域分离出去或把它遮掩起来,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不快。通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有关的感觉部分。〖例如,学生常用“去WC”来替代说“上厕所”,就是为了掩盖由厕所直接联想到肮脏而产生的不愉快感。又如,人们常用“我爸爸不在了”代替直接说“我爸爸死了”,目的也是为了避免“死了”引起的不愉快,有时甚至用“去见马克思了”、“谢世”、“升天”等愉快的情绪来掩饰和取代亲人死亡时的忧伤。〗

理想化

在理想化过程中,当事人往往对某些人或某些事与物作了过高的评价。这种高估的态度,很容易将事实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脱离了现实。例如:方老师常常在朋友面前称赞自己的女朋友盈盈如何貌若天仙,以致大家都渴望早日可以见见他口中的美人。在上周日大伙儿一同去旅行时,方老师手拖着一位又矮又瘦,相貌极为平凡的女士出现了。当他热烈地向众人介绍那女士就是盈盈时,每个人都失望了。在这事件中,方老师是将自己的女朋友理想化了。

分裂

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时常出现矛盾与不协调的情况。且有时在同一时期,在不同的环境或生活范畴,会有十分相反的行为出现。在心理分析中,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将意识割裂为二,在采用分裂防卫机制。例如:富甲一方的田先生不但是一位社会知名的慈善家,他的妻子和三位早已成材的儿女,都常常在朋友面前称赞他是一位难得的慈父,品德情操,都令他们景仰。但是,在他的工作中,他对自己的下属却十分苛刻,冷酷无情,为此人人都批评他是刻薄成家的。至于在商场上,他更加是投机取巧,唯利是图,也绝无道义可言。田先生并非虚伪,只是他在生活中采取了分裂保卫机制。

同样的,嫌啰嗦可以不看,但是要是不甚了解的朋友在真正认真看完的话应该能对照到自己身上不少地方。

生活中,心理防御机制体现为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其实是很有利的一种人体机能。

但是在股市,以及其他交易中,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就会成为灾难。

比如说:

反向:自己就是喜欢追涨杀跌,所以买入了股票干脆不打开账户。结果最后还是忍不住打开账户开始追涨杀跌。


合理化:一种是酸葡萄心理,别人买到的股票猛涨就是运气好,就是风险大,他们这么玩迟早会赔完。第二种是甜柠檬心理,自己买入的股票一直跌,去网上搜集各种消息,看到别人说的利好就兴高采烈,有了心理寄托。

推诿:股票跌了怪朋友、怪证券分析师、怪证监会、怪政府、怪星星怪月亮。


仪式抵消:股灾来了,发一条朋友圈:我为国接盘一股不卖。


隔离:买入的股票股票大幅下跌,说是庄家打压股价,洗盘。出了利空,说是“利空出尽是利好”。股灾来了自己没卖,说“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买入的银行股石油股套牢到现在,说我坚持巴菲特的“价值投资”。


理想化:XX股票行业龙头,题材好,业绩好,市盈率低,国家扶持未来趋势,总理大力支持主席发表讲话,就是好就是妙就是呱呱叫。实质上都是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


分裂:平时生活中挺温和的人,一到股市里就跟打了鸡血似的,一直在亏钱但谁要敢拦着他炒股他就跟谁拼命。


以上所举的这些例子,确实有鄙视讽刺的意思,但是我之前也说过,这些不利于交易的思维和情绪,谁都可能会有,包括现在的我。

这些情绪在生活中可能并没有什么,人食五谷杂粮,怎能没有七情六欲。

但是在股市中,七情六欲这种东西往往会导致很大的灾难。

如果配资爆过仓、借钱炒股亏完的人应该会有深刻理解。



说了这么多,怎么解决呢?

首先要认清自己在市场中的哪些行为和思想符合我上述所说的。

先破再立。然后再客观的反思自己。谨记一定不要给自己找借口。

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是破茧成蝶后的收获是丰富的。

至于具体怎么做可能因人而异,我的经历是比较痛苦且乏味的。在我的另一个回答中有简略叙述:

普通人不适合买股票吗? - 骆非语的回答



如果题目的意思是金融市场上是否存在因人类心理因素而形成的特定波动或其他特征,那答案是 是的。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整个就是研究这个的。这一度是个相当热门的研究领域,也的确有不少有趣且经得起实证检验的结论。不过据我所知,目前它还只有一些零散的结论,但暂时既没有办法形成新的分析框架,也没法跟金融学主流的分析框架融合起来。

如果题目问的是金融市场参与者在心理上相对于其他人群有没什么共同特征的话,我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