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百万之人是怎么投资的?
最近被月入十万,难吗? - 创业、成为月收入几万的年轻女性是什么体验? - 生活等问题刷屏。 诸如此类的百晓知道上很多,回答月入XX万的答主们也主要是在工作领域内赚钱。但是我看一些文章说大多数有钱人都是通过投资实现财务自由,或者实现财富增值的。身边也有创业的朋友表示35岁就会退休,靠资产增值实现天天葛优瘫的梦想。 所以,作为一个穷逼,我想问问年薪百万的人是怎么投资的?有什么可以供大多数人借鉴的经验么?投资方向?…
这个问题我分两部分回答,第一部分,他们现在在怎么理财,第二部分,他们应该怎么理财。
第一部分,百万年收入人群的理财现状
a、无理财意识
讲这部分之前,先说一下最近看到的一则很有意思的新闻,湖北恩施的50岁杨大爷夫妇整日为三个儿子的婚姻奔波发愁。家里生活过得异常艰难。不过好运降临了,老屋拆迁,专家鉴定老屋是楠木建造的,价值8亿且有价无市。消息传来,杨大爷迅速把老屋捐给了国家。
我想,这个故事,除了说明杨大爷的思想境界高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如果突然拿到8个亿的现金,该如何理财的问题。杨大爷是明智的,很清楚的了解自己掌控财富能力的边界,财富没有合适的打理可能是一场灾难。
同新闻中的杨大爷相比,更能让人感同深受的,是最近的热文《我那么努力,有两套房,却不得不离职》,主人公文深圳知名通信企业工作十五年,绩效不差,月入两万多,另有奖金和分红,年收入可以按照50万到100万估算,人到中年,生二胎、贷款购二套房,妻子全职太太,不料遭遇工作变动,好好的中产之家一下子陷入“困境”。
通读全文可看出,当事人并不是不努力,而是他的努力方向,以及资产配置的比例让自身陷入了困境。首先,在第一套房子未还完款的时候选择了“贷款+抵押房子”的筹钱方式购买学区房。而后2016年二胎政策放开后,老婆全职在家未有收入的情况下,又生了个女儿。随后17年考虑家庭情况下不能出国任职,因而面临离职的可能,在或将面临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想要出手学位房,但当时深圳的二手房交易市场十分低迷,350万的房子可能只能卖300万,当事人表示“还了贷款杂七杂八的刚好没有了”。
谁是谁非我们暂且不论,文中把原因归结为生二胎、买学区房、妻子辞职做全职主妇等等等等。但是归结到一点,他除了乐观的估计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更多的则是缺乏理财规划导致的经济困境。
是他不够努力吗?当然不是,他不仅非常努力,而且已经是这个社会中的佼佼者。
夫妇二人在深圳白手起家,在120万的房子里结婚生子,生了二胎,从两个人工作减成一个人工作,有机会贷款330万赌学区房。
似乎我们可以用家庭财务出问题的万能答案来回答,买了负担不起的东西,上了输不起的赌桌。
换句话说,缺乏理财规划是因,今日困境是果,是之前缺乏理财意识的集中爆发。
b、自己花很多精力去理财
既然无理财意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那么我们自己专注于理财不是更好吗?
有一句叫做,能够花钱解决的问题,千万不要花太多的时间。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社会分工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通过不断提高自己擅长领域的专业技能,更有效率的获取更高的报酬,然后通过与其它社会成员进行交换,以实现自己的劳动报酬效用最大化的结果。
回到这个问题本身,从经济上衡量自己花很多精力去进行理财是否是正确的,我们先要计算一下,年入100万的人,一个小时值多少钱。
除去假期与加班的因素,每年按照200个工作日计算,那么,每天的时间成本是5000元,以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计算,每个小时的成本在626元,在不考虑是否有理财天赋的基础上,按照1万小时定律,坚持学习理财知识一万个小时后成为理财领域专家,那么付出的成本是,625万,比聘请最顶级的专业理财师付出的成本要高得多,换句话说,你聘请专业理财师帮你理财,从而省下这625万,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明智的理财行为。
注意,这还是在假设你有理财天赋的情况之下的逻辑推理,如果你本身并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则付出的成本更高。
回到开头,能够花钱解决的问题,千万不要花太多时间,因为自己亲自花时间去解决,往往时间成本比费用更加昂贵。
如果,你说你十分聪明,十分有理财天赋,不需要10000个小时就可以自学成才化身理财达人呢?
我不否认存在这种可能,但是从概率上讲这种可能极小。理财投资本身就是一件十分专业的事,专业的理财师想要以此为生,往往需要在行业里浸淫十数年乃至几十年,千锤百炼,每一个都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佼佼者。凭着自学成才的理财技能就认为无所不能,就像你昨天刚买了本菜谱,于是今天就认为自己有能力在国宴上担当厨师长一样,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其实日常理财,只需要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就好了。正确的观念好像是指南针,方向对了,接下来才不会走偏。
c、有专门的理财顾问进行理财
既然自己花费时间去理财得不偿失,那么,寻找财富管理机构,寻找专门的理财顾问呢?
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美国LPL在2015年的净利率仅3.95%,过去几年没超过5%。国内某上市的知名理财公司,净利率高达29.31%。要知道,LPL发行的金融产品规模是国内这家公司的32倍,可收入仅是国内公司的2倍。换句话说,国内这家理财公司在同等销售下,利润率是美国LPL的16倍。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国内暴利在美国却是业绩平平?
1、独立性
财富管理机构是否真正具备独立性呢?现在中国野蛮生长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据说已经达到2000多家,都打着客观,专业,独立的旗号,进行着所谓的财富管理工作。就本质而言,都是一样的,一样只能是称为金融产品的销售公司。都只是某一个领域内较好的金融产品分销商,或者称之为渠道商也好,并不是所谓的财富管理公司。
判断是否有独立性,只要从盈利模式上就可以看出来,国内所有的财富管理公司的收费结构都是来自于金融产品商的销售佣金以及绩效的提成,这个盈利模式就可以推翻所有的独立性的基础性判断,一般来说,收谁的钱,自然就听谁的话,区别仅仅在于多听点还是少听点的问题罢了。
2、与客户博弈
在销售基础上形成的财富管理公司,使得国内的财富管理公司就形成了一种商品社会里的销售代理商的制度,销售理财产品给用户,获取佣金收入。
销售佣金成为了收入的核心之后,就使得在具体的财富管理过程中很多决策都更多的是考量收益行为,而不是理财客户的切身利益,财富管理基本上就是一句空话。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上说,国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而只存在理财产品的销售公司。
这种在佣金和风险度之间寻求平衡点的销售行为,必然会出现许多不利于投资人的现象,使得财富管理机构与理财客户成为一种对立的、相互博弈的关系,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3、存有疑问的产品
金融产品跟商品流通领域的规律是一样的,好的金融产品,由于具备极强的口碑度和社会认同效应,在销售过程中,是不需要财富管理公司的介入的,阳光私募业内的神话一般的人物徐翔所发的基金,在当年想买的人挤破了脑袋也买不到。
而什么金融产品会成为财富管理公司的供应商呢?那些没有明显亮点的,或者结构设计有瑕疵的,以及存在一些重大的潜在风险的金融产品,就会成为了财富管理公司的供应商,对于这些产品而言,财富管理公司的确应了渠道为王的口号。
所以,从本质上来讲,销售佣金跟财富管理公司本身是没有关系的。
由于金融产品的供应商自身未能体现出较好的产品优势,迫使不得不通过向财富管理机构支付佣金的方式,获取用户的投资。
4、独立的第三方
由相对独立的理财顾问机构所设立的综合性财富管理机构,往往设立方都不是跟资金实际受托方相关的机构,因此他们的立场相对独立,能基于中立的立场,不代表任何机构,如保险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等的利益.
根据我们上面所说,一个靠谱的理财机构或者理财师,首先要具备以下几点,
(1)客观公正是其生命线:只要从资产管理方收费,无论收费多少,必然会欠缺独立性,存在立场问题与道德风险。
(2)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其核心:无论是销售金融产品,还是财富管理,都需要有个基础的核心点,就是专业的财富管理能力判断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财富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为特定的客户推介好产品。 (3)小规模、高收费:在第三方财富管理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或地区,具有10年以上的从业经历是成为理财规划师的一项重要标准。主要也是因为财富管理能力是无法批量复制的,而个人精力也相对有限,他的服务边界是有限制的,支撑不其太大层面的服务群体。
如上所述,真正独立的第三方的服务必然是极端昂贵的。
举个例子,一个靠谱的金融从业人员,假设一年人力成本20万,上班200天,一天成本要1000块。
假设他一天能给10个人提供1小时的服务,再不考虑公司利润的前提下,平均一小时服务得创造100块的收入才能覆盖人力成本。
对于投资规模不够大的理财用户来说,这1小时的收获,能赚到这100块吗?
理财师又不是雷锋。如果再看到会有机构或者个人言辞恳切的告诉你会提供免费优质的理财规划方案,你就要想一想,你会为此付出多少隐性成本。
免费的才是最贵的,都在虎视眈眈的盯着你的本金准备下口。但是很不幸的,国内绝大多数的理财师与财富管理机构,都是靠销售佣金来获取收益的。
第二部分,应该怎么理财
a、要有目标
理财最忌讳的无目的
目标的前提是审视自己(现状,需求,禀赋,未来)
目的要相对细化, 要有相对应的资金规划
把风险承受能力用足
投资理财,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容不得半点马虎。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理财并不会让你发财只是能够让你的资产保值增值,能够跑赢CPI就已经是一个很成功的结果。
一般来说,理财有一下几种目标:
资产保值增值、家庭风险防范、养老金储备、财产传承等。
1、资产保值增值达,需要对资产进行配置并且动态调整。
2、家庭风险防范,需要构建以保险类产品为主的安全垫。
3、养老金储备,可以投资养老、储蓄养老、保险养老、以房养老
4、财产传承,可以考虑建立家族信托等
刚刚大学毕业的小伙子,和一个上有老下有小,人口呈421分布的中年家庭,配置方案会有很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取舍与规划,这就取决于自己的目标。换句话说,只有先明确了自己的理财目标,才能够通过理财的方式,拆分成一个一个具体的模块进行规划,一步一步的实现。
如何确定自己的理财目标?
王健林的小目标是先赚他一个亿,而自己理财目标的形成,前提是要客观的审视自己,包括但不仅限于年龄、收入与预期收入、家庭资产负债、现金流等等等等。
首先目标要细化,比如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养老储蓄等,而不是泛泛的说发财、成为中国首富。当然,你也可以把目标定为成为中国首富,那先拆解成若干个一个亿的小目标,再把一个的目标继续拆解到你可以立即执行的程度,比如最终落实到每天往储蓄罐里面塞一块钱,这也是目标,至少每一块钱都让你离中国首富更近一点。这里说的目标细化,就是你为这个目标可言立即执行的细化程度。
其次,要有为了实现目标所相对应的资产规划,比如一个最笨却最实用的办法就是,每一笔收入都拿出30%用于强制储蓄。
最后,正确衡量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既要把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用足,也要时刻注意不要超出。回到文章开头,使那位主人公陷入中年危机的,很大程度上是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买入两套房产。结果,一旦面临失业危机,立即陷入被动。
b、配置,还是配置
只有在充分了解家庭资产负债、现金流量,同时清晰家庭理财目标的前提下,才到构建家庭资产配置这一步。而且不仅是投资组合,还有保障组合等。大学刚毕业的小伙子,和工作数十年的三口之家,配置方案会有很大的差异。 这里仅就高净值人群的大额资产配置进行一下说明
1、明确可配置的工具
如果你自己的投资无法实现年化收入10%以上,那还是用最简单的办法,投资公募基金。过去11年间,公募基金只有两年是亏损的,赚钱的概率是82%,平均收益率19.2%,远超过市面上绝大部分的固定收益产品,包括不时跑路的P2P。
并且目前公募基金可以投向海外股市、海外债券、reits(不动产)、石油、黄金,可以说完全可以通过公募基金,构建全球投资组合。所以公募是目前适合绝大部分中产的配置工具。
2、多样化
明确了多样的投资工具之后,那么剩下的就是将自己的投资多样化,按照资产大类,如货币基金、A股、美股、国债、美国国债、黄金、商品、另类等,进行分散多样化投资,尽可能的降低风险。
3、均衡配置比例
这是最复杂也是最专业的领域,普通投资者很难用专业工具去测算。建议寻求专业人士与专业机构的帮助,核心还是控制风险。
4、动态调整
资产组合是个好东西,因为通过资产组合,有效的平滑了投资的波动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明知道某一项资产面临调整与系统性风险的时候,可以无动于衷。通过动态调整,可以有效控制投资组合的回撤,相比单纯的被动投资,获取更好的收益。
c、风险控制第一
高净值人群更经不得赌
要懂得适可而止
上面所说的,无论是明确配置工具还是多样化投资,均衡配置比例与动态调整,无处不在强调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控制风险。
经常听到一句劝人投资的话:穷人炒期货;中产炒股票;富豪买债券。其实,细细思考这句话,除了最后的幸存者样本偏差之外,同时也是在说明,随着收入阶层的提高,对风险的厌恶程度,也是逐次提高的。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来说,只有控制好风险,才能更好的累积财富。一场足球比赛,得分需要的是进球,而真正保证比赛胜利的则是防守。投资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你可以连续获得高额收益,但是真正最后决定你能够保住多少收益的,则是取决于你的风险控制能力。
d、聘请或借助买方投顾
首先,你需要找到独立的、客观的、靠谱的、愿意收费的,而不是不以赚取销售佣金为目的,完全站在你的立场的买方投顾。其次听取他的专业意见。
第三部分,一些错误的做法
1. 自己做配置,具体投资交给别人
首先,自己做的配置是否是正确合理的?如果是,那么,要么是你天赋异禀,有超过常人的理财天赋;要么,社会分工理论是错的,你比专业的理财师都要明智。
我想,自己做配置能够合理的概率是极低的。
其次,自己做配置已经是不合适的了,那么执行的即使再正确也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同拿着一张错误的地图,永远都无法到达正确的目标。
2. 完全交给投顾
首先,要明确,投顾是站在谁的立场上。不是投顾不值得信任,而是只有站在你的立场上,和你的利益一致的投顾才值得你的信任。
其次,要明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投顾构建的投资标的与资产配置,未必契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3. 熟人理财
很多方面熟人比陌生人更靠谱,但是在金钱方面会变得变得复杂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位好友向某投资者介绍某网站一款年收益为8%的理财产品,投资者感到为难,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虽然收益略微低了那么一点,但总给人一种安全的觉得。就算未来真的出现兑付艰难,也能找银行维权,但如果是是熟人介绍的,好多事情就没那么好办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熟人介绍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后,自己能够通过这一行为得到提成或许佣金奖赏,那么投资者此时更要仔细分辨这一理财产品的真实价值,是否值得购买。从前曾有好多非法集资、传销等犯法活动,都是依靠熟人介绍拓展业务,其中最大的诱饵就是介绍别人参加自己可以得到好处。若是是这样的理财产品,投资者最好敬而远之。
4、集中投资
在基金产品的持仓结构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基金经理倾向于分散投资,以行业或个股的均衡配置来抵御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而有的基金经理则刚好相反,对于看好的行业或个股习惯予以重注,以博取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虽然从数据上难以判断何种风格会取得更好的长期回报,但仅从净值水平的波动幅度来看,前者往往会较后者呈现出更高的业绩稳定性。
虽然年薪百万的人群比例不高,其实整个群体涉及的年龄层和行业过于广泛,很难概括地归纳总结。另外,由于我所在的圈子都是85后的一群,也经常会跟他们聊到投资方面的看法,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话题收缩:30岁以下年薪上百万的群体都在做什么样的投资。
相信大家也认同,工作经验不到10年能够取得年薪百万,应该算是在他们所在的年龄层里吸金能力比较优秀的一群,如果把他们过去二十多年的学校、专业及职业路径的选择也算作一种投资,他们确实有比较好的投资记录track record,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0岁前能达到年薪百万到底是什么群体?
要达到30岁前年薪百万,除了自身能力以外,更重要的可能是行业的选择。
金融业是少数几个能够在职业生涯前期提供优厚回报的行业之一,以外资投行为例(仅限前线部门),工作顺利的情况下,30岁左右基本可以混到VP副总裁或者是Associate经理级别(部门里的中层),年收入150万甚至更高。
当然,除了金融业以外,一些专业人士如律师(外资律所)、医生(香港医院或诊所)也能达到此收入水平,但对于这个群体,他们在30岁的阶段基本还在专注自己的事业,加上工作时间一般偏长,因此没有对资产分配及投资太过在意。
基本上,这些专业人士群体跟普通人的投资方式无异,当本金比较少的时候,他们会投资到一些蓝筹股和公募基金,保守一点的会放在银行做定存;等到储蓄达到一定程度,会投资到房地产,他们投资的考量点并不是投资回报,而更多的是自住的需求。
金融从业者的投资选择
那么,较为熟悉市场和产品金融从业人员,对于投资的选择,是否有不一样呢?
其实本质的区别并不大,但由于他们会较为熟悉各类型产品的特性,因此投资的选择也比较多样化,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些比较热门的选择:
1.房地产:
中国人最爱的投资品,没有之一,也因此造成房地产的租金回报率长期低于其他收入产出型投资品。
其优点也相当明显:房地产投资相对其他资产较为易懂,可以说价格和租金基本跟随大市。另外,房地产的短期价格波动小,并且定期会向投资者提供优质现金流收入。为什么说优质?因为历史证明房地产的租金收入长期会跟随通胀上涨,而长期的资产价格亦会随着租金增加而上涨。
(此处不提及杠杆作用,因为基本上所有投资产品都可使用杠杆提高回报,但相对会增加投资风险,因此取决于投资者的风险接受程度)
虽然房地产有点非常多,但其实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由于房地产并不是纯粹的投资品,同时也是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因此会受到较多政府的干预,相对其他资产,其交易成本和税负非常高昂。另外,其流动性低也是一大缺点,特别是在资产价格下行的周期,没有10%以上的折让很难出售套现。
另外,希望在此向大家介绍REIT(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某种意义上,REIT其实是等同直接持有房地产,只是房产通过证券化的方式上市,从而大大降低投资的入场门槛和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以香港的REIT为例,所有REIT必须向投资者分派90%以上的租金,并且不能投资到一些风险较高如开发类型的项目。REIT的详细介绍其实是另外一个课题,如果有朋友感兴趣我可以再多加介绍。
(另外再提一点,目前国内的REIT跟我以上提到的有着本质上的不一样,基本上都是债券,也就是现金流并不是跟随通胀的优质现金流,而且也不能享受物业升值的回报)
2. 蓝筹股:
很多人都会认为,金融从业人员熟悉市场和财务报表,应该会选择投资波动较大的中小型股票,其实不然。
原因有几点,第一,金融行业工作时间较长,而且工作强度也较高,所以其实平时并没有太多时间去盯着股价。第二,大部分金融从业人员工作上会接触较多上市公司的机密信息insider information,所以一般他们都不允许做相关的投资,即便是不相关的证券投资亦需要向公司和监管机构申报,不能随便买卖。最后,说穿了,即便对财务和市场较为了解,其实也并不能预测股价的走向,相比起股票的基本面,市场心理对价格的决定有着更大的影响。
大部分投行的朋友基本都认同,最后能够在市场上赚到钱的散户,99%都是选择长期价值投资策略。因此,他们大部分分配在股票上的资产都选择在比较大型的高息蓝筹股,并且长期持有。
3. 债券:
其实债券跟一般大家购买的理财产品区别不大,每年会为投资者提供固定的回报率(定额的现金流收入,不跟随通胀),但区别是债券是直接向企业购买,少了银行或信托公司在中间收取渠道费用,因此同样风险的债券会比理财产品的回报高2-3%。
那到底为什么大家都不选择投资在债券?主要是因为债券投资首先需要成为私人银行的客户,需要起码几百万的流动资产作为入场费(香港私人银行最少一百万美元)。
跟理财产品相同,到期后本金会一分不少的返还,变相等于为投资者提供保底的回报率(这里说保底而不是固定,因为债券可在二级市场交易,如果因为市场变化导致债券价格上涨,卖出能获得更高的回报)。另外,债券的低交易成本和高流动性也是其优点。
4. 交易所交易基金 ETF:
ETF泛指在股票市场上可以交易的基金,大部分ETF会被动追踪某些指数,而被动的意思是指基金管理人对基金的投资和资产分配并不具有选择权,其投资分配只能 跟随指数的组成。
投资ETF的好处非常多,由于基金跟踪的是一篮子的组合,投资ETF等于分散投资于该篮子的所有证券,从而分散风险。以盈富基金为例,它所追踪的是香港的恒生指数,投资该基金等于投资恒生指数跟踪的所有股票:蓝筹股。另外,由于恒生指数所追踪的同时有高息股(银行股、REIT)和成长股(如腾讯),因此,投资盈富基金在获得优质现金流的同时也能享受资产增值。
另外一点,基于其被动的性质,ETF的管理费也相比起其他主动型基金(大部分公募基金)要低很多。举例,盈富基金每年的管理费为0.1%,而其他主动型公募基金的管理费可高达2%甚至5%。有趣的是,众多的统计和研究证明了大部分(80-90%)的主动型基金并不能跑赢大市!
5. 期权 / 窝轮:
说起期权窝轮,估计大家第一印象都觉得这是风险极高、类似赌博的投资产品,其实这是一个盲点。
没错,期权和很多金融衍生品一样,都有自身带有杠杆的特性,把股票 / 证券的投资回报或亏损放大,但对于具备金融知识的人,期权是一种很好的风险管理工具。
背后的逻辑是,举例原来我打算买5块钱的股票,但由于杠杆作用,我只需要拿1块钱出来买一张5倍杠杆的窝轮,就能让我享受到同样的回报,而我最坏情况下只会赔掉1块钱。当然,现实情况下还有时间值、溢价等考虑,但在这里不作细叙。
总结
总括来说,我所认识的年薪百万一群,他们所选择的投资都偏向有以下特点:
资产价格较为稳定,避免恐慌抛售损失本金
带有稳定的现金流回报,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资产(如黄金货币等投资品,并不带有现金流产生能力,更多属于投机类型)
在同等的风险下选择最高回报的产品(去掉不必要的中间人和费用,如刚才提到的债券vs理财产品、ETF vs 公募基金)
某程度上,其实可以理解为他们的风险偏好较低。不过,这也不难理解,因为他们仗着其不菲的工资已经足够让他们过着高质的生活,因此也没必要太拼,呵呵。(有钱真好......)
----------------------------------------------------------------------------
如果大家跟我一样,对财务自由感兴趣,可以参考现在赚多少钱,40岁以后才能财务自由? - Regent 的回答
目前只是粗略讲到财务自由的心态,实际方法,需要你的关注和赞好提供动力,谢谢!另外,欢迎向朋友介绍我的分享,越多人一起走,将会越快到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