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市场葡萄酒价格偏高的缘故何在?




国内市场,同款的葡萄酒价格往往较欧美或香港高出很多,原因在哪里? 例如波尔多右岸圣艾米隆列级名庄花妃庄园Chateau Fleur Cardinale 2007,香港价格大约为250~300人民币,国内电商350~500,门店或商超终端价格通常要去到500以上。 而普通中低端品牌的差价则更大,通常都有好几倍。




我个人觉得税负和成本都不是酒价虚高的根本原因,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市场不成熟、消费者认知度低、品牌效应。价格翻倍的现象并不是少数js的问题,而是普遍的市场问题。只要能在高价位形成均衡价格,供求是平衡的,根本就没必要把价格降下来。我前几日找到了一个国内某大酒商前些年的报价单,奥克餐酒的价格要700多,确实有些愕然。但这种现象确实在宏观上越来越少了,市场的开放会引进更多竞争,电商的加入也确实在客观上让市场清澈了不少。现在700多完全可以买1855列级中的4-5级部分、勃艮第不少一级田了。但是酒店则不然,大酒店名誉在那里不敢乱来,小的西餐厅把拉菲传奇卖到300多的却是好几次见。在有限空间内价格无法进行广泛比较,虚高几乎是必然的。以前是全国都蒙在小盒子里,现在是个别地区场合了,这点还是可喜可贺的。
我家里现在还存着一瓶标着1987年的“拉菲”,这么多年被父母当宝珍藏着。只是这名字叫 chateau lafitt的酒其实只是一个波尔多大区aoc,真是不知道当年的价格会被炒到多高。
更乱象的事也曾见过,主要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国内一酒商在西班牙的toro产区进口一种红酒,由于产区信息太少,这个酒商直接把价格定在五位数,并称其为西班牙酒王。很多网上科普文甚至被他们篡改了,直接就说这是和罗曼尼康帝、活灵魂、作品一号一个级别的。但真实信息无从考据,一般消费者真的没有鉴别能力,只能认为它是好东西,值这个价



自问自答,抛砖引玉。
通过本人的从业经验分析,国内市场行货葡萄酒价格的高企主要为以下几个原因:
葡萄酒进口税负重,包括关税、消费税和增值税,主要产国(智利、新西兰除外)的进口综合税率为48.2%,烈酒综合税率为60%左右。

国内市场价值链过长,中间环节较多,价格被托高。

多数葡萄酒没有“品牌属性”,流转速度远低于快消品,为了支撑各级经销商的必要利润,单级加价率偏高。

餐饮、酒店等即饮(On-Trade)渠道入场费高,且商家利润率过高。
葡萄酒对储存条件要求高,需要恒温恒湿避光避震,仓储成本高,同样地,对葡萄酒品质关切的商家会使用冷链运输,运输成本也高于日常消费品。
部分奸商为了赚取高额利润(越来越少)。

大众对葡萄酒的认识度不高,葡萄酒等级复杂、酒标难懂,给了一些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谋取暴利的空间。

目前总体来看,经过近年来的市场盘整(部分进口商退出行业甩货),来自香港等市场的水货价格冲击(尤其名庄),综合电商和垂直电商的大面积进入,市场价格在逐步回归理性的路上。一瓶VDF卖两千块的情况在一二线城市绝迹(不排除少数三四线城市仍有黑心商家),总体看市场正在向成熟市场的方向逐步发展。

但最终价格回归到大众消费可以支撑的阶段,则仍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发展:
关税短期内很难下降,之前还出过中国对欧盟国家加收惩罚性关税的动议;

电商、直营连锁门店等多种商业模式加快发展,革新价值链结构,缩短价值链;

涌现知名大流通品牌,通过高流转率降低加价率,降低终端价格,从而影响同类同级产品的市场定价;

革新餐饮模式,降低终端价格;
通过行业良性发展,压缩追逐短期利益的奸商的空间并最终将其逐出市场。

本人作为从业者,也在跟随着公司的发展步伐参与革新行业的商业模式,希望能尽快让普罗大众享受到物美价廉的葡萄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