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提供一些企业并购组织整合的的相关文献资料?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缘何遭遇尴尬2005-10-11 13:56 中国机电贸易网海尔集团(Haier)7月20日退出对美泰(Maytag)的并购,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CNOOC)8月2日退出对加州联合石油(UNOCAL)的并购,两起中国企业对美国企业的并购在不到半月之内先后夭折,不禁令人扼腕叹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为什么这么蹒跚难行呢?很多人在分析原因,也有言论为两企业的退出高声叫好,称其是明智之举,是企业走向成熟的表现。就笔者看来,首先要正视事实:我们失败了。不管由于什么样的主客观原因导致最终退出,毕竟我们没有完成既定目标,没有实现通过并购大举进入国际市场的发展战略,商界看重的只是结果而非过程。其次,明智、成熟之类的褒奖之词慎言,倘若认为在花掉大笔资金后的退出是明智成熟之举,那么企业当初决定并购的行为该做何评价呢?两起并购交易的失败,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透射出的一些共同问题,却启示所有有意向进行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认真反思。启示一:收购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备受关注海尔也好,中海油也好,都有国家资本的色彩。海尔虽然对外宣称是一家集体企业,但其中的国有成分也相当高;中海地更是国有控股的中央企业。美国作为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对私有制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而对带有国家血统的企业则戒备心理较重。海尔和中海油都一再宣称,并购是单纯的企业行为,然而美国政府就是不这么看待,一定要分析出其中是否包含中国国家意志,并购行为是否是国家经济战略意图的表现。这种企业所有制引致的猜测和疑惑直接构成了并购的无形阻力。而一旦将企业行为与国家行为挂钩,那么海尔和中海油的并购也就立刻上升为中国政府对美国资产的购买,从而使问题复杂化。复杂化的代价是并购交易成本的提高和成功率的降低,而这恰恰是企业最不期望发生的。启示二:中国敏感的经济政治地位使跨国并购变数增多中国不仅是经济大国也是政治大国,发达国家既依赖中国这个最大的消费市场,同时也害怕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壮大。这种矛盾心态驱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中国对外经济行为高度关注和警惕。在美国政府有色眼镜的观察下,海尔的收购成了对美国标志性知名品牌的占有,中海油的收购则是对稀缺石油资源的疯狂掠夺,以至白宫和国会纷纷介入开展调查,使得中国企业的并购地位变得十分尴尬。美国政府将两起并购案上升到政治高度既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其对华经济和政治战略意图的生动展现。中国的能量和潜力太大了,美国政府始终将中国看作实力强大的经济和政治竞争对手,中国在美国面前的战略竞争意义越大,就越会影响到政客们如何看待中国投资,进而在具体行动上遏制中国企业的国际扩张。正如中海油;在其宣布撤回收购要约的公开言中所说:“我们竞购交易宣布后,在美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上的反对声音,甚至要取消或更改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多年来行之有效的程序,这实在令人遗憾,也有失公道。”启示三:以竞购身份出现容易造成误会海尔和中海油的并购都属于竞购,也就是说,两家中国企业都是在出售方已经与其他买家签署初步协议之后中途介入参加竞争的,海尔的对手是Ripplewood Holdings牵头的一个私人资本运营财团和惠而浦(Whirlpool),中海油的对手则是雪佛龙(Chevron)。买家到底是一家还是数家本无可厚非,那是市场行为的正常表现,但是细一思量就会发现: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多少会给外界造成一种抢别人嘴中之肉的不好印象,而这种错觉往往会对企业形象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去年TCL和联想的跨国并购,都是在不存在其他买家的情况下获得成功的,虽然不能将其看作定式,但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启示四:并购方式还不成熟海尔和中海油的并购都是以现金收购目标企业的全部股份,而惠而浦的支付方式为股票和现金各一半,雪佛龙也是以现金加股票形式收购。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收购方式会发现,美国公司的手段技高一筹。以现金收购容易让目标企业产生这样的隐忧:全部资产不仅被买走了,而且今后自身在新的企业里也将失去发言权,不占有任何地位。从心理和经济利益而言,现金收购对目标企业的打击是最大的。反之,美国企业的现金加股票方式则显得成熟老道,给与目标企业一定股份,仍让其在新的企业里有一席之地。这种既温和又照顾面子的做法,便于交易行为的接纳末日操作过程的商谈。其实采取这种方式,中国企业是有成功先例的。TCL采取了让目标企业以资产入股的方式,而联想则以换股的形式完成了运作。启示五:跨国并购的公关工作有待加强并购是多方面工作的综合体,公关工作不可轻视。因为对外连络和宣传不到位极有可能形成外界对自身的误解和偏见,从而使企业形象大打折扣。因此与目标企业、东道国政府、当地传媒保持密切接触和友好往来至关重要,而中国的企业在这方面却先天不足。例如,在美泰总部所在地曾传言海尔在并购完成后,将把产品制造转移到低成本的中国国内进行,结果遭到美泰员工的反对。这一传言恰恰是当地一家媒体发布的,而起因是海尔此前曾冷落过该媒体。再如中海油,本来曾经一度与加州联合石油接近达成并购协议,但后来还是失之交臂,原因是加州联合石油拒绝为中海油积极游说美国国会,而雪佛龙的游说却成功地激起了国会对中海油的反对情绪,以至于考虑动用一系列法律条款来推迟甚至破坏中海油完成交易,削弱中海油收购要约对加州联合石油股东的吸引力。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