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会改变机械行业现状吗?
我们专业老师说会改变机械专业学生的待遇。
谢邀。百晓知道上机械制造专业的不在少数,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话题却鲜有答案。让我来抛砖引玉一下。大神轻喷。
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其基本思路是,借助两个IT的结合(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改变中国制造业现状,令中国到2025年跻身现代工业强国之列。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第一步。
中国制造2025被广大人民群众誉为中国版的“工业4.0”。我觉得首先得好好理解一下德国的工业4.0。
@扣小米 在如何评价「德国工业 4.0」?的答案很精彩
工业4.0从去年开始成规模的在中国媒体上出现,到今年年初变成了十分热门的话题,我想应该和中国也提出了类似的概念如“中国制造2025”以及“互联网+”有关,另外中德两国同为制造业大国,德国的经验对中国也有借鉴意义。但是我认为我们还是要更加审慎的看待“工业4.0”计划,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工业4.0在德国也还处在一个初始阶段,工业4.0的实现还存在诸多障碍,还只能被称作一个“未来愿景”。
一些大型跨国企业可能已经部分实现了智能化生产,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还有些距离。这不仅仅是国家支持就能解决的,工业4.0是个系统性工程,创新体系中的各个主体以及各种配套都要跟上,还要有运用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的意识。去年德国某研究所的一位科研人员告诉我,之前他们对德国企业做的调查显示,很多中小企业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工业4.0 。
2)不要过于夸大工业4.0的意义,也不要低估中国的制造业水平。
中国之前已经对智能化、信息化的工业生产方式有所准备,我们以前提出的“两化融合”就有“工业4.0”的影子。中国的制造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早已跨过了只会生产衬衣袜子的时代。虽然在中高端制造业上与德国日本横向比较还有差距,但纵向来看,中国制造业的水平比前些年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我们的中端机电产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两年在中国对德国的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占比已经超过40%。在通讯技术的发展上中国至少已经不逊色于德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我认为中国已经超过德国。
私以为 两者既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中国和德国工业发展的水平不在一个起点上,更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从内容上看,德国工业4.0和我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德国的工业4.0,必须走出中国特色的制造化道路。
那中国制造2025会从哪些方面影响制造业?
不管从哪个方面,其核心都是推进智能制造。用白话来说用机器代替人工。可能有人还会问这不是上世纪工业革命做的事么?但是在我们国家,在江浙一带大部分制造业还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来完成。
家中叔叔有一家制作票夹的工厂。没错,就是下面这个。
看起来很简单对吧。但是就是这个简简单单的票夹,白色的金属环部分的装备在一年前仍是依靠大量的人工来完成。厂内的确有机器可以代替人工完成这个装配任务,但是不同型号大小的票夹需要机器能够改变装配的一些参数。就是这个变化,让众多生产票夹的企业没有能力负担各种型号的机器。
之前叔叔有想过生产一台机器,能够适应各种型号的票夹。但是他找了一个团队设计制作样机后,发现使用起来不尽如人意。几十万的钱自然打了水漂。后来辗转多个设计团队,终于完成了机器的设计生产,现在已经投入使用了。
那就是这个简单的‘智能化’制造,代替了大小十几个企业,上百人的劳动量。
我们的制造业就是需要靠这些一个个小的智能化制造,才能一点点推动制造业发展。
家父投资的一个企业是为大众和吉利等做生产线的。他说国家现在在制造业这方面补贴很高。当地政府机构都在保护和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在企业项目还没有开展之前,补助的资金已经到位了。
中国制造2025在一定程度上是会促进现有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的,但要想在这短短十年实现整体全面的制造业革新,我认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和相当远的路要走。
不是我要故意黑中国工业,中国基础工业实在太薄弱,薄弱到什么程度?小至核心部位的螺丝钉,车间里的小工具,机床用的刀具,大至成套的工业设备,中国都不能自给。作为工业的基础,又作为所有学科的顶端学科的材料学领域太薄弱。材料科学薄弱,直接导致整个工业落后。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工业的基础就是生产设备,产品的质量一是依靠工艺水平,一是依靠工艺设备,但我认为工艺设备的稳定性与性能占产品质量的很大一部分。材料直接影响着设备零部件的性能,比如耐磨耐高温性能,耐腐蚀性能,导电绝缘性能,抗震性能,抗拉强度,抗屈服强度等,材料不行,制造出来的零部件性能就差,反之性能优异。举个简单的例子,例如飞机的发动机,我国为什么造不出大飞机?因为大飞机体积大,重量大,自然发动机功率要高,都知道飞机是靠发动机工作导致的气压差产生升降浮力的,要升降浮力大就得气压差大,就得要求发动机更高转速,而更高转速意味着更大的燃烧,更大的燃烧意味着更高的热效率以及更高的工作温度,这就要求发动机燃烧室的密封部件要耐超高温超高压以及高密封性,还要求使用的航空燃料要有更高的热值,那么零部件的材料就决定着这些性能,发动机是造出来了,一开机,密封件受高温融化了,咋整?!或者用一段时间就老化严重了。还有燃料,不也得依靠化学和材料科学吗?
所以举个小小例子,就说明中国工业基础太薄弱,基地太弱,根基弱,就想着建高层可想而知难度了。
但中国制造2025也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中央最擅长的是什么?就是喊口号,传理念,传播思想。过去,中国的企业家思想太安逸,没有危机意识,创业的第一想法就是模仿,怎么模仿别人的赚钱产品来使自己也赚钱,业绩下降归功于大环境和竞争加剧,却没有第一时间意识到自身的生产效率低,生产设备落后。所以中央需要一巴掌打醒他们,就是提出口号,扶持大企业机器人话,智能化,营造一种整体工业积极向上,积极转型升级的环境,并传播一种理念:大家都在实现自动化,都在转型,你不转型就是等死。然后通过此种方法来增强企业家的忧患意识。
一般的手段是资金和财税扶持大企业,让他们转型升级,购进机械手,淘汰落后设备,至于中小企业,政府的扶持资金是永远无法到达的,但中小企业一是没资金更新设备,一是吸引不了人才,而大企业有国家支持,自然转型升级可以成功。这就是在间接淘汰落后企业和落后产能。大企业转型升级成功了,自动化程度高了,产品质量自然也会高一个档次,随之而来的是带动一批与之配套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淘汰掉没资金没实力无法转型的中小企业。这样整体工业就会上一个档次,但所需的时间远不是十年时间就可以实现的,这只是个愿景与引领作用。
随着产业转型,不管是对设备还是对产品过来说,要求都更高。产品质量要求更高,从而要求设备要求更高,设备越来越要求精准控制,自然零部件和与之配套的工具要求更高,这就形成了循环与整体促进。所以之后的制造业不是普通的受教育程度低的民工可以胜任的,企业的发展和盈利水平越来越依赖技术,越来越依赖人才,越来越依赖管理,而不是像过去一样依赖廉价劳动力,依赖大订单的大数量,这就要求要有技术要有管理知识,企业就会越来越重视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这些人才并不是普遍存在,这就会导致待遇自然升高。
中国的造船业工资都是比较高的,一是因为是国企,一是比较辛苦,还有就是造船企业盈利高。年薪十万其实并不算什么。
但是这些在目前看来都还是远景,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