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高科技企业做超前科技之研讨到底有多很意
每次提到微软或者GOOGLE,大家都会提到他们在科研方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很明显这些技术在可见的时间里是无法商用的,而且真到了商用的时候,往往是新兴公司踩在老公司的肩膀上赚钱,老厂因为决策缓慢错过机会反而变成后发了。而且老厂的技术精英,在小有所成后,往往都是跑出去单干,花老板的钱为自己创业积攒资本。 像仙童公司,施乐研究所,都是典型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是不是GOOGLE他们也是带着点GC主义精神在玩的?
个人认为,高科技公司在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 保持技术竞争实力。
作为技术立身的高科技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进则退,做超前技术的研发是必要也是必需的。例如IBM、Microsoft、Intel等公司每年都投入巨资进行新技术研发,正是这种技术的持续投入保证了这些老牌高科技公司不断壮大,推陈出新。
2. 技术储备。
尤其对于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交叉关联,超前技术能力是关系到大型科技公司的未来命运和前途。Google,Facebook等公司在Deep Learning、机器人等前沿技术上的投入,是因为看到了人工智能在人类未来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寻找可能的技术增长点。
大型科技公司看似遍地撒网、短期零收益的研发投入,虽然存在失败的可能性,但也经常蕴含着新的利润增长点。例如,辉瑞制药在心血管药物的研发过程中发现了伟哥,借助伟哥带来的巨大利润,通过收购和兼并,辉瑞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药企业。
4. 抢占技术制高点,建立行业领导规范平台。
通过超前技术研发,可以抢先进行新兴市场,继而成为市场的领导者和行业规则的制定者。高通公司的技术研发和专利保护,保证了其在3G/4G时代的技术领导者地位,整个通讯行业的玩家都必须遵守高通制定的标准,交纳技术授权费和专利保护费。微软如果没有在移动技术方面的超前研发投入,那来的每年几十亿美元的安卓厂商专利费呢?
5. 树立行业形象,增加对技术人材的吸引力。
类似微软、谷歌、英特尔这样的公司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以及对前沿技术探索的渴望,对顶尖技术人材、甚至是业界领袖级人物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互联网之父、图灵奖得主、现任ACM主席Vint Cerf就加入Google担任首席布道师一职。曾经的苹果研究院也招揽过象Alan Kay、Donald Norman这样的宗师级人物。最近的Andrew Ng加入百度,也正是看到了百度在新技术研发方面的愿景和支持力度。不言而喻,这样名人堂级别技术人员的加入,不仅能让一个公司的创新能力提升几个量级,更为这个公司带来巨大的社会声誉和名人效应。
当然也不缺乏很多研发投入最终失败的例子或者大量被搁置的研发成果,最有名的莫过于ATT的贝尔实验室和XEROX的PARC(也许要包括摩托和诺基亚)。但是这更多的失败原因与公司领导层的管理和策略有关。现在的Google,Facebook等新兴公司应该是已经看到了历史上的弊端,对研发的管控要更加成熟,注重内部研发团队的快速和成效,同时通过设立创新基金来协助一些初创企业和外围团队的孵化,通过这些方式达到研发投入的良性竞争和商业上的快速转化。
柯达作为胶片时代的巨头发明数码相机把自己玩死了…不过新的事物产生是历史的必然,不推陈出新虽然不会把自己玩儿死,但最终的结果就是等死